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黄河安澜》:以大历史观见大河奔流
发布日期:2022-09-22 17:31信息来源:广电时评 浏览次数:

以时间为轴追根溯源,《黄河安澜》从地理、文明、生态、经济等角度立体呈现波澜壮阔的黄河史,展现时代旋律下幸福黄河的美好前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年来,黄河见证着文明的漫漫进程,见证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是一条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重点纪录片,纪录片《黄河安澜》于近日收官。

《黄河安澜》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北京广电局支持,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围绕“国脉千秋”“力挽危澜”“量水而行”“重现盎然”“发展新路”“幸福长河”6条主线,雄浑壮丽的黄河之景、细腻生动的发展故事,在黄河奔流中徐徐铺开,诉说着新一代中华儿女对母亲河养育之恩的深情回望。

一本影像版的“黄河之书”

从120万年前一条长度不足1000公里的少年黄河,到如今流经中国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的世界第五长河,黄河的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以时间为轴追根溯源,《黄河安澜》从地理、文明、生态、经济、艺术等角度立体呈现波澜壮阔的一段黄河史,结合震撼的实拍画面、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的动画演绎等手段,在荧屏上打造一本影像版的“黄河之书”。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动物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万年前;甘肃和内蒙古考古发现的碳化粮食标本,印证了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启了农业文明;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时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走向成熟,黄帝带领统一的华夏民族站在了黄河大舞台的中央,全面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肇始时代......

由大历史观见大河奔流,该片带领观众走入黄河流域的马家窑遗址、仰韶遗址、大汶口遗址等考古遗址中,通过讲述黄河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今变化,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视角下黄河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同时,从惊艳的水下洛神舞《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大河之水”设计理念到舞蹈史诗《黄河》等,纪录片也深植文化基因、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对当下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沿着“几字形”一路向东,在高空俯瞰大河奔流:从上游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湾清水,雪域高原的动植物天堂,到中游的清浊交汇,经过高山峡谷时的激流勇进,到下游走过华北平原的开阔辽远,奔流入海,景象壮观。《黄河安澜》在视听层面动态勾勒出黄河的震撼全貌,以航拍、高清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手段,展现出黄河沿岸的自然、人文、生态之美,呈现出一幅美丽、流淌、变化着的黄河画卷。

一首“黄河安澜”的时代新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宁 天下平”......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从1972年1998年,黄河曾有21年出现河干断流,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景而努力。

从无数古人对黄河的治理实例,到今人对黄河治理的智慧方案,《黄河安澜》系统阐述了从古至今“治国必治黄”理念形成的渊源,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沿河军民为治黄所做出的卓绝努力以及人民治黄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既呈现黄河奔流的恢弘气势,也突出黄河故事的细腻与生动性,该片还抓住发生在黄河流域的动人故事,呈现出鲜活灵动的叙事风格。

山西河曲县,一位老汉在20世纪70年代末带着一家六口人来到此地,从此开始了艰苦而又漫长的小流域治理,原本贫瘠的黄土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逐渐绿意盎然;工业关停沿岸300余家造纸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亮出了一份全方位、大力度的综合治理清单,也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好风景;宁夏贺兰山东麓的35万亩荒地,曾因为乱采资源成为千疮百孔的山体,远道而来的赤霞珠葡萄让宁夏有了一张新名片;作为黄河城市群成员的古都西安,正插上科技发展的现代翅膀,被誉为“工业航母”的机床就是这里“硬科技”的代表之一。

从塑大河之“魂”、显大河之“安”、展大河之“绿”、彰大河之“兴”等方面着手,纪录片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全貌。

力挽危澜之下,黄河重现盎然,通过讲述黄河沿线的生态变化、发展新路等,《黄河安澜》生动记录下从生态到经济、文化多层面,黄河两岸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理念的实践,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安澜”。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