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国纪录片创作这10年——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发布日期:2022-09-21 19:41信息来源:广电家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纪录片行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心、用情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存像,积极践行着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的重要使命。

过去10年是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纪录片在创作层面数质并举,表现不俗。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从实处为纪录片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成为纪录片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

生产主体新构:媒体责任感的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事要事集中,各种重要时间节点为中国纪录片繁荣创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不仅凸显了纪录片的主流价值意义,也强化了投身于创作热潮的各级媒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纪录片生产主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语境中互动与博弈,并形成新的生产格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题作品不断涌现,体现了国家台的责任担当;卫视频道的纪录片产能有所提升,彰显出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和价值引领力;网络新媒体强势入局成为重要的内容制播平台,自觉靠拢主流话语并推出多部聚焦时代议题的精品纪录片,社会媒体的责任感真实且显著地回归;民营制作公司稳中求进,以敏锐的市场判断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版图。

总台、卫视频道保持强大产能,打造纪实影像高地。过去10年间,电视台在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重大事件进行主题主线纪录片的创作方面,仍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和经验实力。

10年中,总台以领头雁的姿态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显示出强大的内容生产实力和创作时效性;省级卫视和纪录片专业频道是纪录片创作的中坚力量,在重要节点集中发力,立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差异化布局,显示出不凡的创作能力。总台、卫视频道以宏大的格局和广阔的视野推出众多上乘之作:如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小岗纪事》《我们的四十年》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的征程》《第一日》《大国仪仗》等;为庆祝建党百年创作的《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的选择》《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摆脱贫困》《落地生根》《人民的小康》《瓜熟蒂落》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西泠印社》《百年巨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纪录片网自2013年上线以来,展播国家广电总局推优的纪录片近2000部,形成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聚合平台。纪录片周播栏目《纪录中国》自2017年开播以来,在8家卫视和“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落地,累计播出纪录片200余部、微纪录片400余部,形成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展播推广平台。

网络新媒体平台势头稳健,致力纪录片精品化生产。网络新媒体的内容自制能力在过去10年迅速提升,各平台在逐步完善内容板块的精准布局后,整合并发挥优势资源以强化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纪录片生产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在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开始主动紧靠主流话语,强调内容生产的社会效益。如今,除了央视网、芒果TV等主流新媒体视频平台,网络纪录片在制播方面基本持续了“爱优腾哔”(爱奇艺、优酷、腾讯、B站)4家独大的总体格局。

当前,腾讯出品的纪录片以长、中、短全景式布局形成超强的品牌效应,一方面注重发挥美食题材纪录片的长板优势,打造“风味”IP和“一日之食”IP矩阵;另一方面强化纪录片创作的国际联动,上线《勇敢者的征程》《柴米油盐之上》等多部中外合拍纪录片;通过《真实生长》《了不起的妈妈》《亲爱的敌人》等作品打造“人间真实”系列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与古为友》《此画怎讲》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则凭借创新性的表达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优酷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瞄准泛纪实内容的互联网平台,坚持以“人文”为重点的战略布局,近年来又致力于规模化、可持续地提升长视频的生产能力,在2021年开始实施“扶摇计划”,强化IP内容的根源性发掘,通过科幻探险、历史传奇、悬案剧场、美食青春、人生之问、我心归处这六大板块更新IP矩阵,打造极具自身特色的纪录片元宇宙。平台上线的“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冬去春归》《国医有方》《我在敦煌》等都体现了其纪录片题材内容的守正创新,突出了平台的价值定位。

遵循“筑牢长视频品牌建设阵地”的平台发展整体方针,爱奇艺的纪录片创作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的价值赋能:如平台对剧集版《棒!少年》进行了同名纪录电影的跨媒介开发,《神都洛阳》与平台热门影视剧《风起洛阳》完成“洛阳盛唐文化”IP的联动,努力寻找纪录片在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

自2017年年末宣布进军纪录片以来,B站对纪录片的布局从侧重UGC(用户内容生产)转向版权采购或原创,并从2018年开始作为主出品方推出《但是,还有书籍》《人生第一次》等优质作品,2019年成立纪录片出品部以进一步发力内容创作端。当下,B站注重维护以“Z世代”为代表的用户黏性,以“人间”“万象”“烟火”3个篇章进行内容方向的整体布局,继续深耕纪录片创作上游。

民营制作公司稳中求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版图。10年来,对于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来说,与电视台保持长期而稳定的合作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同时,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也在逐步深入。民营制作公司基于深耕纪录片行业的创作优势,不断扩展着业务范围,试图找到一条相对稳定的内容生产链,以此丰富自身的内容产品和盈利模式。与“观众”成为“用户”的发展亦趋同步,“纪录片制作公司”的定位逐渐向“非虚构视频内容供应商”转移。全新的定位见于公司战略布局的调整,具体而言:

一方面深耕垂类内容。目前民营制作公司大都形成了自身在行业内的优势内容品类,如知了青年专注于传统文化相关选题的微短纪录片生产,依托“了不起”IP巩固了其市场活跃度;北京伯璟于2015年推出《河西走廊》后,逐步明晰自身创作优势,又相继推出《重生》《梦幻凉州》《王阳明》《中国》等多部历史题材佳作。另一方面丰富题材类型。在强化产品互联网思维的考量之下,民营公司也在努力促成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如以历史人文类题材创作见长的三多堂传媒已经通过《我的时代和我》《足球道路》《我的硬核社区》《中关村》等作品涉足体育、经济、自然、社会现实等多元化创作题材,打破了长期单一的创作格局。此外,加强跨界合作。这里的“跨界”,主要表现为深化“纪录片+”的合作思维,比如上造影视以文旅项目反哺纪录片生产,东方良友更是与文博文化旅游等部门紧密挂钩,发挥非虚构影像的优势,打造纪录片IP文化产品,并推出《巴适·度》《悠然见南山》《花开彩云南》等多部人文题材纪录片。

题材类型新向:纵横齐下的双向开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纪录片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话题,守望历史、记录当下,在题材上努力寻求突破,横向加强选题拓展,纵向深耕垂类生产,以类型更为多元、制作水准更为精良的作品全面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面貌。

政论纪录片高歌猛进。政论题材纪录片作为主流话语建构的重要途径,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较大比重。过去10年,政论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政论纪录片仍以电视为首要播出平台,尽管选题范围有所拓展,但是宏阔、权威、高大的政治立意并未发生位移。无论是以《大国重器》《大国质量》《大国外交》《大国工匠》《大国仪仗》等为代表的“大国”系列,还是以《航拍中国》《瞬间中国》《水下中国》《辉煌中国》《极致中国》等为代表的“中国”系列,它们多维度地总结了中国在科技、外交、法治、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从战略性的高度整合了国家记忆,建构民族自信,继而完成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自我实现。其次,纪念日题材纪录片增量提质,在创作上显示出集聚化、规模化效应。国家政治元年或重要政治纪念日的时间节点往往是大型纪录片创作的年度黄金时段,如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创作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儿女》《为了和平》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创作的《东方主战场》《根据地》《大后方》等都是重要的代表作。

历史文化题材推陈出新。以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走红为契机,历史文化纪录片成功“破圈”,让纪录片人意识到青年群体作为纪录片受众的巨大潜力。在用户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尤其强调从To B(生产者用户)到To C(个人用户)的价值需求转换,这就促使历史文化题材率先在创作表达上作出了新的尝试,并迅速吸睛。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形式表达之“新”有如下几点:其一,知名艺人加盟纪录片的创作。如《十三行》邀请蔡徐坤等人参与实景体验,将严肃枯燥的历史与活泼的真人秀形式无缝黏合;其二,对主流叙述方式的解构和颠覆。如《此画怎讲》《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用较具网感的解说词解读蕴含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宝级文物或历史故事,形式的新颖使得作品饱受青睐;其三,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述,如《从长安到罗马》聚焦长安和罗马两座城市,采用专家学者体验式的拍摄手法,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以专家的个人视角讲述东西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

社会现实题材佳作频出。随着信息流通的加速,民众对于社会话题的讨论日益公开化,公共情感诉求也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受市场需求的驱动,社会现实类题材的创作热度不减,尤其是聚焦社会公共话题的纪录片,如以“教育”为主题的《高考》《高三(16班)》《镜子》《他乡的童年》《了不起的妈妈》都曾引起极大的反响;有关“反腐”话题的《红色通缉》被称为现实版《人民的名义》;聚焦“养老”话题的《当你老了》《抱团养老》等,关注底层百姓生存状态的《三矿》《最后的棒棒》等都凭借真实性赢得广泛的关注。另外,对某些社会话题的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行业纪录片的发展潜力,如医疗类纪录片《生门》《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警务类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守护解放西》、律政类纪录片《亲爱的敌人》、聚焦房产中介行业的《中间人生》等作品都受到市场的青睐。

自然科学题材升级吸睛。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创作门槛高一度被认为是小众题材,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此类纪录片创作可谓欣欣向荣。在自然题材领域,一方面,《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生命之歌》《我们的家园》《自然的力量》等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纪录片成为创作热点。另一方面,《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雪豹的冰封王国》《求偶游戏》《宠物一千零一夜》等关注野生动物和萌宠动物的选题比比皆是。在科学题材领域,除了《智慧中国:前沿科学》《我们的征途》《创新中国》等反映中国辉煌而重大的科技成就与实力的作品,还涌现出了《我的牛顿教练》《门捷列夫很忙》《石油的故事》等具备浓浓科普趣味的作品。

呈现形式新变:融合之下的观念创新

中国纪录片经过这10年的发展,在时长排布上已经形成长、中、短、微并行的综合布局,微短纪录片基于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优势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发展迅猛;VR/AR/MR、5G+4K/8K等高新格式,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被积极投入到纪录片的生产实践,不仅为观众带来极致的感官体验,更深刻地改变了纪录片作品的样态;“纪实+”不断掀起热议,纪录片与影视剧、综艺、电影、动画片等节目形态发生更深层次的联动,融合之势愈发深入。纪录片的商业价值被重估的同时,其美学形态也发生着明显变化。

长、中、短、微综合布局,微短纪录片蔚然成风。微短纪录片的出现和普及,与适应人们因快节奏的生活而形成的碎片化观赏习惯密切相关。基于微短纪录片在创作和传播层面的优势,一方面,抖音、快手等头部短视频平台积极入局纪录片创作,《手机里的新年》《国产艺术零零捌》《一拍成名》《了不起的母女》等微短纪录片成为其试水之作;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维持长、中片创作优势的同时,也已经明显地转战微短纪录片创作并渐成规模。比如CCTV-9开辟的“9视频”“微9”播出时段,专门适用于15分钟和5分钟时长的微短纪录片播放。此外,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也开始涉足纪录片创作,陆续推出了《国家相册》《与非洲同行》《“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生死金银潭》《中国扶贫在路上》等微短纪录片力作。

技术迭代推动作品升级,品类延展强化极致体验。纪录片的发展遵循较强的技术逻辑,过去10年的技术升级迭代不仅调整了记录标准,也催生了更多的纪录片形态:一是4K画质已经成为普遍的摄制标准,同时,总台、咪咕、优酷等平台通过《你好AI》《万物之生》等尝试以8K甚至更高制式进行摄制;《风味人间》《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作品已娴熟地将微观摄影、显微摄影运用其中,让拍摄对象的每一寸细节都纤毫毕现;《航拍中国》《鸟瞰中国》等则依托无人机、航拍器等航拍手段完成场景奇观的迭现,打造出极致的感官体验。二是基于手机移动端成为视频内容的主流观看渠道,以抖音《走丢的神仙们》、腾讯《排队小吃》为代表的竖屏纪录片相继出现。虽然从整体的创作规模看,竖屏纪录片还未成气候,但从横屏到竖屏的转变,体现出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革新。三是VR也逐渐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山村里的幼儿园》《盲界》《摆渡人》《秦俑之眼》等作品陆续问世,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更是体现了内容生产与技术更迭的超强互动,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和审美体验。

纪录片商业价值受到重视,类型融合模糊真实边界。过去10年,市场思维进一步作用于纪录片生产全流程。首先,从内容研发的角度看,随着纪录片产业化、品牌化意识逐步增强,各层级的平台都尝试开发自己的原创内容品牌IP,如以“舌尖”“风味”为代表的美食IP,以故宫、国宝作为大IP都是纪录片重要的选题方向,围绕IP构建对作品进行跨媒介开发或以季播方式推出已成为重要的制播策略。其次,在算法和大数据助力下的纪录片内容更加垂直细分,而各大视频平台在用品牌内容固牢用户黏性的过程中,所推行的用户付费或者会员模式也逐步为用户接受。会员制为平台方以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回馈用户注入了动力,更重要的是它促成了纪录片商业价值的转换和兑现。

不过,在市场思维的渗透下,纪录片的美学形态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在纪实剧、旅行体验真人秀等创作热潮下回观纪录片本身,诸多形式的融合使得纪录片的概念更具包容性,如《王阳明》《卧龙》以“纪实+剧情演绎”的创作手法,游走在电视剧与纪录片之间;《勇敢者的征程》《中国这么美》《边走边唱》等则是以真人秀融合“旅行”元素完成自身的叙事表达,《守护解放西》更是打出了“真人秀式纪录片”的标签定位,这些呈现形式更为多元的作品使得“纪实”边界愈发模糊。

从2010年《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2022年推出《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广电总局从增加播放时段、推优评优、项目扶持、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等多方面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全国范围内多个省市在总局政策导向的引领下,也着力强化了纪录片在本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尽管近3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影视产业还在“沉寂潜伏”的处境中寒意未退,但纪录片的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却在重压之下“逆势”上行。以2019年至2021年的数据变化作为参考,纪录片全国制作时间由8.45万小时增至8.87万小时;全国播出时间由50.19万小时增至74.07万小时,增长23.8%;网络纪录片全年上线数量由150部增至377部,增长151%。综合来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