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明,风儿轻,今天晚上闹哄哄;老莱子,八十翁,堂上有个老寿星,年过百岁乐悠悠,民安国泰好年景……”
正在播出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中,康熙帝在寿宴上为大臣上演的一出“戏中戏”,令众人惊喜,也让剧外的观众眼前一亮。
近年来,影视作品里时常能看到传统戏曲的身影。
《我们这十年》《胡同》《张卫国的夏天》《装台》《都挺好》《鬓边不是海棠红》《新世界》《星汉灿烂·月升沧海》《梦华录》等剧,虽题材类型不同,但都将戏曲文化融入剧情创作之中,丰富内容表达,也巧妙传播了戏曲文化,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融合京剧、昆曲、秦腔、粤剧等不同地域的戏曲文化,影视作品烹调出特色“风味”。
百年老字号肠粉店内,蔡五味伴着录音机里传出的粤剧选段,一圈又一圈重复着磨米浆动作,静候食客到来。《我们这十年》之《一日三餐》单元开篇,跟随一段长镜头捕捉,浓郁的“广式风味”不着痕迹地铺满荧屏,让观众精准定位了故事发生地——广东。
这边的肠粉店热热闹闹,另一边“以戏为伴”的粤剧名伶丁采仙又开始了戏曲教学,“爱它情怀旷达逍遥,舞姿翩翩昂然略带娇,尤比俊少年惯轻佻,瞪起眼睛向人瞧”,为“广式风味”平添了一缕文化气韵。
提及京味剧,少不了京腔京韵。从胡同到四合院,从民国时期的北平到新时代下的北京,在《胡同》《张卫国的夏天》《鬓边不是海棠红》《新世界》等剧中,京剧元素贯穿始终。
《胡同》里,紧跟田枣的脚步,来到充斥着各式风味的街边小吃摊,搭配独具老北京韵味的背景乐,北平百姓的生活多了一层安逸气息;同时,梨园出身的四哥僮筱亭故事线中,京剧更是紧扣“传承”,有了明线表达。
“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走近张卫国的生活,一曲《龙凤呈祥》选段哼唱,开启了他新一天的“龙套”工作,以京剧团为线索展开的现代生活喜剧故事,让《张卫国的夏天》处处充斥着京剧的影子。
《新世界》开篇,一板三眼式的北京琴书应时出现——“北宋朝刀兵四起乱纷纷,全仗着杨家将一秉忠心,老令公一口大刀安天下……”不仅让观众一秒入戏,同时也为剧情定下基调和节奏。
“等一等小唐儿祭奠来……”常年跟着秦腔团从事装台工作的刁顺子等人耳濡目染,工作之余也能随口哼唱几句秦腔唱词。定位西安,聚焦舞台搭建者生活百态的电视剧《装台》,在摹刻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同时,不时以戏曲替代台词输出,既能折射人物性格特征,也侧写着他们的“精气神”,让角色更显生动。
渲染升华主题之外,不少作品还提炼戏曲元素中的东方文化和传统审美,进行创新表达,赋予剧作独特的审美意趣。
电视剧《都挺好》自片头开始,便借助苏州评弹,勾勒出了剧作浓郁的江南韵味。透过三弦与琵琶的婉转曲调,故事里的不同人物心境被娓娓讲述,也让以亲情为底色的家庭剧回归到了温暖层面。
今年暑期播出的古装题材剧《星汉灿烂·月升沧海》上线后,以皮影戏为创意的片头曾引发不少关注。伴随镜头移动,画面由满天星辰转向了挂满灯笼的市井街道。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在情节和动画手段的推动下,或煮酒温茶、骑马征战,或藏于书后试图偷懒、乘坐马车游历山水,一派古朴意趣的景象,构建出传统文化风俗图景。
突破画面、声音的局限,影视剧对戏曲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在创作阶段。
古装题材电视剧《梦华录》曾因剧中对宋代美学的细致描绘,反复“出圈”。而回归创作之初,该部作品的故事蓝本正是源自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伴随该剧的热播,这一古典戏曲样态也一并进入了观众视野。
在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地域背景的剧作故事里,传统戏曲元素以或轻或重的笔触被置入其中,让故事内容、人物角色饱满生动的同时,戏曲文化也有了新的传播媒介,释放出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