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在这些节目里,跟随考古人一起探源中华文明
发布日期:2022-12-13 18:18信息来源:广电时评 浏览次数:

近来,不少考古类节目从一位位考古人、一处处考古现场、一件件文物入手,观察其中折射出的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

西南,K8祭祀坑里,一群考古人寻找三星堆考古现场背后埋藏着的古蜀文明;华东,对良渚文明的深度探索,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找寻着实证;华北,几代考古工作者对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发掘,开启了龙山文化的研究序幕……

随考古工作揭开的,是中华大地上开展的一场场“文明寻根之旅”。

近来,不少考古类节目从一位位考古人、一处处考古现场、一件件文物入手,观察其中折射出的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

礼出自东方

“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将往何去?对血脉、根基的求索与追问,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终极思考。”

不久前,由SMG打造的纪录片《何以中国》发布首支宣传短片,主创团队于片中对主题进行如是概括。

追溯中国文化起源,描绘灿烂中华文明,这也是多数考古类节目试图解答的命题。

电视栏目《考古公开课》聚焦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的国内若干重大考古发现、遗迹遗存以及众多精美文物,用考古追寻文明之源。其中四集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选择黄河流域的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长江流域的湖北石家河遗址、浙江良渚遗址作为节目内容,用考古成果展示中华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之初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

纪录片《古蜀瑰宝》以开启古蜀文明探寻之路的三星堆、营盘山、马家窑等遗址出发,探索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融,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读懂远古中华的文化版图;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通过带“中国”字样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汉代“司禾府印”等珍贵文物和历史遗址的“集群式”亮相,用考古成果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有金戈铁马、有脉脉温情;有《良渚》中温润玉石蕴含着礼制,有《城子崖》中黑陶文化透露的稳重;延伸出《甲骨王朝》中一个个萌芽的字眼,激发着《又见三星堆》里现代人对过往的一幕幕猜想。不少节目通过传递这样的情感,让观众于无声处触摸、感知文明的果实。

通过探索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这些节目也刻画出了共同的主角——中国。

花式考古记

“蜀王别急,我们来啦!”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播出前,宣传片中考古人员将这句话写在防护服上的一幕让观众忍俊不禁。考古,这一原本大众印象里略显“一板一眼”的工作顿时“活泼”了起来。不少考古类节目亦然,体现了趣味性的特征、讲出了“花式”考古故事。

有些体现在叙事中。

“这件中原常见的青铜酒器,或许在巴蜀之地痛饮了太多芳醴,一醉就是3000多年。脆弱的口沿深深地倒嵌入土里,扶它出来,实在是有点费力……”俏皮的口吻、年轻化语态,是《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叙事特色。

《良渚》则虚构了三个不同阶级的史前良渚人形象,赋予他们与当集主题相呼应的命运感和故事情节——穷尽晚年精雕细琢通神重器,并将制玉技艺传承给后代的工匠琪;在莫角山上宣布建造“王国之都”,胆略、魄力俱佳的新首领珺;疫病缠身、无力随部族寻找新家园的卞,经历正暗合史前良渚人的遭遇……在纪录片中嵌入“故事片”,给了观众很大的假想空间,新颖的结构也有趣地将良渚人社会生活、手工技艺、兴衰交替的命题牵引而出。

有些体现在呈现形式上。

《三星堆新发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播出时,“云考古”让观众有一种“开盲盒”之感。这种观感得益于“高科技”的助力——比如能呈现一镜到底移动式镜头画面的“天鹰座”索道摄像机、三亿两千万像素记录文物在坑内原始状态的全坑扫描技术、将电子显微镜画面接入直播系统的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能让观众清晰看到文物纹理的探入式鱼竿摄像机系统等。同时,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提供的图形算力和存储空间,观众不仅能看考古工作,也能“玩”起来。

文艺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也利用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针对每个考古遗址设置不同的“视+听+触”XR场景体验,辅以“探秘剧本”,给观众营造了悬念丛生的观看体验。

有些则体现在“打开方式”上。

直播报道《考古中国 文明探源 圣杯屿水下考古特别报道》呈现了漳浦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首次文物提取的过程。聚焦“沉睡”在海底的龙泉窑瓷器,直播带来了诸多“新奇体验”——在4K竖屏直播镜头下,观众不仅能跟随气泡声感受水下考古的“气息”,还有一方通过3D建模的立体沙盘,生动展示了海底考古的工作流程。

加油考古人

纪录片《仰韶故事》里,呈现了一铲带来的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也在展现对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多侧面表达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大会》中,中国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取得的研究成果,“走”上荧屏与观众共享,把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特质、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传递给青年群体。

在一个个考古故事里,是一个个默默无闻但甘于奉献的名字。

《城子崖》中,齐鲁大学助教吴金鼎于1928年到山东东平陵城考察时,偶然间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仰韶彩陶的磨光黑陶,就此揭开龙山文化的面纱;随后,促使了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史语所考古学家前来发掘。《良渚》中,施昕更在战火来临前“先斩后奏”,开启了良渚考古工作,及至王明达、刘斌,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使良渚文明重现于世人眼前。《敦煌师父》中,初来乍到的“90后”考古工作者张小杨被分配到了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中难度较大的第254窟,面对繁杂的工作和不易适应的天气,张小杨在师父、同事的影响下,完成了职业道路的岔口选择,继续探寻“历史的尘埃”……

节目里,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展现了自己的使命感,努力维护和保存中华文明不使毁损毫厘。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中,冉宏林和乔钢在遗址上的倍速踱步,让观众感到“莫名的反差萌”;通过蒙太奇手段呈现赵昊、乔钢坑内外工作有趣程度的“battle”,让人看到考古工作者身上的“傲娇”;文物修复师曾大爷下班之余打麻将的画面,又让人看到考古工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面;呈现考古工作时,全程关注着考古工作者的腰,关注点“清奇”……跟随考古人一起入坑、挖土、生活,幽默的叙述方式也让考古工作变得更显有趣。

一个个考古人的故事背后,显露出的是他们身上带有的耐心、细致和坚韧,以及“择一事,忠一生”的匠人精神,这也让考古类节目平添社会意义,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和示范价值。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