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学习体会】努力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视听艺术形象
发布日期:2021-12-28 18:44信息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浏览次数: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新征程我国文艺繁荣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对文艺工作者深情寄语,这是我们党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家广电智库”推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会系列文章。今天刊发第六篇:《努力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视听艺术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创作方向,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塑造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的根本遵循。

一、扎根时代生活,厚植历史文化传统

要扎根时代、紧贴社会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核心要义,紧扣时代脉搏、紧贴社会生活,赋予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元气满满的时代感。近年来,广大视听文艺工作者围绕重大主题主线、重要时间节点,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创作,在农村、在工厂、在工地、在码头、在医院......在为祖国建设辛勤付出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身边,处处都活跃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塑造出众多被观众认可的文艺形象,制播了一大批优秀纪录片、综艺节目、动画片、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作品和公益广告。《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山海情》《最美的乡村》《毛驴上树》《在一起》《功勋》《理想照耀中国》《可爱的中国》《山河岁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摈弃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汩汩清流,较好地解决了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问题,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立体丰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并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折射反映出各行各业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正如维根斯坦传中所述,好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就像一扇沾满灰尘的窗户,每个透过窗户窥视自己的人,最后都能够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实践证明,正是时代需求、人物成长与国运社情的有机化合,才能建立起人物与时代的同构性,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只有观众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方能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

要厚植历史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一大批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文艺节目应运而生,从《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神奇的汉字》《世界遗产漫步》《唐宫夜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益广告《传承篇》,再到动画片《上下五千年》等,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声频荧屏盛开绚丽多彩的花朵,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一些热播的古代题材剧亦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艺术创作,赋予角色以家国情怀,所塑造的人物格局愈加宽阔。广大视听文艺工作者要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切实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传承创新、创造转化,找准正确打开方式,推出更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二、扎根人民大众,塑造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学思践悟,把文艺创作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

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精心塑造好新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通过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生动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精神心理和理想追求,生动反映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这方面,《理想照耀中国》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迪,该剧采用40组人物构成理想者的丰满群像,执拗地靠卖纽扣维持生计的章华妹(《纽扣》)、下岗后百折不挠再创业的薛荣(《从头再来》)、用诗歌改变人生轨迹的快递小哥雷海(《生命有诗》)等,作品塑造出的这些激扬理想、自强不息、追逐梦想的人物鲜活生动,真实演绎了令人动容、催人奋进的理想故事。

要着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精心塑造好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深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精心塑造好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百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勤劳和智慧,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后毅然奋起,在探索中收获成功,是一部内涵丰富、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这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塑造了不少不同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让党的精神谱系、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红船》《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刻画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辉群像。《理想照耀中国》则紧紧聚焦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发展阶段创下雄壮伟业,一步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恢宏主题。40集系列剧目中分别呈现40组涉及各行各业、横跨建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物和熠熠闪光的故事,他们不同的理想奋斗故事共同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展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踵事增华的精神风貌,生动呈现了建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豪迈底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精心塑造好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捕捉更多新时代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他(她)们是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的最佳原型。

三、塑造立体多元的艺术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声誉。

首先,要创新塑造艺术形象的个性。如何表现思想主题、如何摒弃概念化、如何贴近真实客观的生活场景、如何生动展示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如何深刻挖掘人物思想、情感的多元多样与矛盾冲突....要回答好这些问题,人物形象塑造不能落入“高大上”甚或完美无缺的窠臼,而应沉下心找到所塑造人物身上时代的生活投影、大事件的小切口、伟人的平凡事,以及平凡人的不凡事等。纵观近期播出的主题剧中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均是秉承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艺术性再现生动立体、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值得学习借鉴。

其次,要创新塑造人物心理性格,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人物塑造重在开掘人物性格,某种程度而言,向自我心灵开掘得多深,则向生活和历史的挖掘就会有多远。性格塑造要注重创新构建细节的情感空间,突出情感的力量,在家国情怀的激荡中引发“共情”。在这方面,前段时期热播的《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中流击水》《大浪淘沙》《功勋》等均有建树,较多地采用构建细节的情感空间,使雄阔理想在情感的驱动力下愈发动人心弦。

第三,要借助艺术呈现手段的创新。新技术的运用,声光电的渲染,时空的组合切换,均有助于增强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新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不断利用最新科技设备与手段丰富艺术表现、提升艺术呈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节目的内涵式创新加上5G、VR等新科技的赋能,丰富了系列节目外在表现形式,使“唐小妹”这一可爱的形象溢出荧屏,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IP。这一成功案例启发我们,在塑造视听艺术形象的工作中,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科技赋能的表达,进一步激活和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

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