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媒体怎么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明年我国经济如何发展?
“找不到入口?”“在虚拟会场里转晕了?”
今年,2021中国经济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一改往年“线下大趴”的风格,举办了一场“沉浸式”云会议,没承想,很多粉丝却“迷失”在了偌大的线上会场里,没找到会议入口!
不要紧!这篇文章汇集会议干货、前瞻、观点、金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面临众多新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传媒业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期。
2022年媒体怎么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明年我国经济如何发展?
12月22日,以“新征程·新使命·新格局”为主题的“2021中国经济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云端召开,论坛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办,传媒茶话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分会承办。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要准确把握天下大势
新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使命,是不忘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梦想。不变的使命是守正。
一要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呼声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化作最大的同心圆。
二要敢于发声,善于引导,唱响主旋律,承担起引导舆论、守护风清气正舆论环境的职责。
不变的是创新,创新的动力是内容与技术双重驱动,要强化内容创新,注重技术赋能,运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手段,用主流的价值观来驾驭技术工具,共同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
▍2022年经济政策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需要应对疫情、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变化这样的外部冲击,也需要应对内需增长乏力和“四缺一高”这样的供需矛盾;既需要努力保持短期经济运行的稳定,也需要努力促进结构优化、增强后劲、防范风险和促进绿色转型。
经济政策既需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
▍主流媒体构建新格局就是要“守正创新”
主流媒体构建新格局,就是要“守正创新”,“创新”首先要守好正。
“正”字五笔分别对应根、脉、事、形、命,只有记住了根,把住了脉,知道了事,掌握了“形”,做出的新闻就肯定是有生命力的。
▍“走出去、沉下去”,才能写好经济报道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现实世界,好的经济报道一定是在新闻现场跑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
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宣传,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不能丢,深度立报的品牌优势不能丢。
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走出去、沉下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规律,及时发现基层群众的创新创造,全面反映市场主体的所思所盼,才能写出接地气、有干货、说人话、带烟火气的新闻佳作。
▍做好“四个结合”是主流媒体的追求方向
主流媒体转型还要增加更多维度,好的节目不仅要“叫好叫座”,还能“叫单”,就是有人买单。
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生产作品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结合,这样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第一跟平台结合,有能力把节目变成平台的品牌。
第二跟主旋律结合,跟中央正能量的宣传需求、宣传导向相结合。
第三跟观众相结合,观众爱看,觉得这样的东西是有营养的,是正能量的,是有价值的,能够回味的。
第四跟企业的宣传诉求相结合。
▍媒体生产革新考验两个能力
主流媒体转型进入生产革新的阶段,这对于很多媒体也是一个瓶颈期。生产革新最考验两个能力。一个是生产方式,用传统的编辑部生产模式,还是用适应移动媒体端传播规律的一个生产方式。另一个是传播能力,媒体真实的传播能力究竟是怎样的?是自说自话,还是真的能够到达用户?媒体转型突围的利器就是短视频+生产能力革新,这两者的结合是转型媒体突围的必要手段。
▍金融信息服务业务成媒体重要竞争领域
当前,全球金融信息服务业务的博弈已经成为财经媒体以及通讯社在内重要的竞争领域。
近两年来,国内的媒体和机构在财经信息服务领域积极进行探索,并且积极探索各种融资渠道,增强资源获取、人才聚集、内容生产以及产品运营的能力,形成了强者恒强的优势。
虽然不断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出现,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永恒的——不出报纸,报纸照样可以生存,信息照样可以传播,影响力甚至可以更大、更广。
▍媒体可以成为数字经济引领者
如今,数字经济才刚刚开始,这个新时代的第一步就是数据必须要确权,确权后形成的NFT(非同质化代币)可以进行交换、产生价值。
媒体作为信息世界的守门人,一定要关注数字化相关的技术,在数字文化上也适合作为引领者。
只要梳理清楚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掌握了底层逻辑,媒体就可以真正成为数字化的引领者,引领社会更好地拥抱数字化。
▍整合经营+融合营销突围经营困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强大的融媒体平台和丰富的内容资源,加快推进总台经营工作转型升级,奋力开拓经营新局面,总台从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强化“全台一盘棋”整合经营,深化“大屏小屏联动”融合营销,加大广告与版权捆绑营销,拓展“向用户要效益”和“数字化营销”新发展方向。
在上述举措下,自2020年以来,总台直播带货每年创收数亿元;“双奥”营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版权收入同比上届实现了17倍增长;东京奥运会期间,央视频累计激活用户数突破1亿,获得超25.8亿次观看量;央视频开通会员制,上线7天会员数突破100万大关。
▍掌握新时代传统文化破圈密码
实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是有密码的。
一是内容为王,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青春表达,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三是科技赋能,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
四是触达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五是改革破局,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力。
文化之于时代、之于大众,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传媒从业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以思想的力量和青春的温度,做优质文化的传播者。
▍数字化助力媒体探索新商业模式
数字时代以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生产发布的主要职能。这也是工业革命以来,新闻传媒机构的一个传统生态。
数字时代打破了媒体的这一传统功能,随着信息发布平台的多样化,人人皆媒体,传统媒体充当纽带的力量在逐步减少,面临着用户和场景缺失的困境,经营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数字化时代也赋予了媒体重构核心竞争的机会,借力数据、数字化,得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竞争力。
▍媒体智库产品的五方面创新
媒体智库未来的产品,首先,要规避大而全发展路线,强调规模适度、专业精干;其次,规避综合研判核心能力短板,更好发挥公共决策桥梁作用;再次,规避内部决策信息短板,充分挖掘公开信息和大数据价值。
未来媒体智库产品创新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
一是细分领域的大数据分析研究报告,二是细分行业的定制化动态发展报告,三是典型区域的综合性深度调查报告,四是特定政策的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五是典型创新实践案例研究报告。
▍财经资讯是刚需
在所有资讯种类之中,财经信息的需求是非常刚性的,我们可以不关注外交,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不关注明星的吃喝玩乐,但是我们还是会关注车价、房价、鸡蛋的价格,所以财经资讯需求这个市场将会持续下去。
▍财经媒体要打造自有品牌
机构媒体跟自媒体、KOL相比,优势在于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优质的原创内容,而不是互联网的搬运工。
《贝壳财经》的定位传承了《新京报》基因和优势,坚持做原创内容,坚持深度报道,《贝壳财经》的slogan——我们要独的更独,快的更快,深的更深。
而且,近几年对所有传统媒体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做好运营。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财经媒体要不断地push自己,做品牌输出。
▍都市报孵化财经媒体有两大优势
财经板块更垂直、更聚焦,是有单独孵化的潜质的,而且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势:
一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现在是经济社会,无话题不经济,财经新闻报道的广度、宽度、深度其实是足够的。
二是从市场机会上看,财经垂类跟经济生活运行结合得比较紧密,生存的土壤相对是比较肥沃的,财经领域的购买力相对也比较强,所以它的市场机会比较多。
▍都市报做财经内容需要品牌独立
都市报要想做财经内容:
一是应该品牌独立,不然很难摆脱原来都市报的影响。
二是改变思维,做经济新闻就能来钱的思路不可取,还要坚持内容为王。
三是都市报做财经内容有渠道优势,不受地区限制。都市报想做独立财经媒体得有服务天下的胸怀,站到全国角度上去做品牌,不能局限在区域媒体思维。
四是内容专业是财经媒体的核心所在,能不能笼络到优秀人才,决定了能否成功。
▍财经媒体做优质原创内容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财经媒体能否持续输出原创优质内容需要回答3个问题。
第一生产好内容的人在不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写字做内容了,好的内容人在哪里?
第二好内容的生产机制在不在?好的生产机制也许并不是快、并不是深,关键是要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点挠到他心头的肉。
第三好内容的评价体系有没有?过去主要看10万+,现在已经不满足于10万+了,各个机构都开了很多账号,怎样评价和判断内容质量需要思考。
▍3个要点助财经报道做出自身特色
财经报道怎样做出自身特色?
第一,要紧盯时代大势。今年中央就明确提出来共同富裕,接下来几十年发展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围绕这个时代命题,思考、探索财经报道的定位。
第二,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专业与通俗、高端与服务之间找准纽带,架起一个桥梁。
第三,就是瞄准受众的需求。财经报道已经视觉化表达的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以变来应变,视频、音频、数据,这些都是要加以运用的产品形式。
▍给媒体的3点版权建议
第一,加强作品独创性。新闻作品的独创性是提高侵权赔偿额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二,明确转载声明。在文章醒目位置,注明“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字样。
第三,谨记“先授权后使用”原则,尤其注意配图和字体的权属。除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字体外,其余字体全都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