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一线传真
用平民视角,诠释抗日英雄的成长 | 《猎手》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0-09-21 18:00信息来源:广电时评 浏览次数:

聚焦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电视剧《猎手》讲述了一群“平民英雄”的成长故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近期,多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在央卫视及新媒体平台播出。

8月23日开播的电视剧《猎手》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百部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剧目之一,该剧以“平民抗日英雄”视角带领观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收获了良好的收视成绩。

9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猎手》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创作方以及学界的代表共同对剧集的创作和播出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次抗战题材的开拓

“9月18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在今天召开《猎手》研讨会,既体现了总局对电视剧重大主题创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为围绕重大主题、聚焦重要节点做好电视剧创作工作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会议伊始,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晓平说。

与此前众多抗战题材剧相同,电视剧《猎手》讲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抗战的故事。但不同的是,该剧并未着重还原“南京大屠杀”“七三一”“东北抗联”等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抗战期间中国普通农民的惨痛遭遇与奋起抵抗。

从题材创新角度出发,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猎手》是抗战剧在“题材创作上的一次有力开拓,在主题上的一次有力延伸”,“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在电视剧领域,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和主题可以深度挖掘。而真实反映‘屠村惨案’、深度批判法西斯的《猎手》是一次题材上的拓展。”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提到,“《猎手》呈现了抗战题材剧关注较少的一段历史,而这更能揭示侵略者本质,阐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胜利的关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猎手》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不仅贴近史实,也拓展着抗战题材的叙事空间,“《猎手》中有许多人牺牲,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度诠释了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惨烈而豪迈的图景,更让人感觉到故事的真实性。”

塑造“平民英雄”,关照人性两面

在深挖内涵、贴近史实以外,《猎手》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视角也是剧集亮点之一。剧中,包括主角杨天柱、王大兴、刘麻子、常慧美等在内的抗日英雄都是平凡人,这既为故事的“成长”话题埋下伏笔,也让剧集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中增添戏剧张力。

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看来,只有让英雄的形象可敬、可亲、可感,才能真正抵达人心,打动观众,“《猎手》通过展现杨天柱所历经的种种磨难,诠释了他内心从家仇到国恨、从自发到自觉的精神升华过程,为平民英雄树立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更能令人信服。”

在描绘杨天柱等多位“平民英雄”的同时,《猎手》还增加了故事的叙事维度。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芳则对剧中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小泉的印象颇深,“日本士兵小泉是一个热爱和平、痛恨战争的年轻人,剧集通过呈现他在战争摧残下,精神扭曲甚至生命凋谢的过程,控诉了这场法西斯战争反人类,反和平,反人性的罪恶。”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在围绕《猎手》人物形象、关系进行探讨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剧集可改进的空间。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