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坚持政策标准引领、加大建设力度、强化项目驱动,创新实施惠民工程,部署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持续巩固深化智慧广电专项帮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将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022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推动行业帮扶、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政策标准引领 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宣贯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组织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宣贯视频会议,邀请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就规划贯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试点以及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等内容进行讲解。制定落实《规划》年度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积极推动《规划》明确的广播电视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推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配合国家发改委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2年版)》广播电视部分内容的动态调整,修订完善了“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电视节目”等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服务标准。组织研提了“公共广播节目覆盖率”“公共电视节目覆盖率”“农村应急广播覆盖率”“有字幕或手语节目的卫视开播率”等行业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程度监测指标,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地广电局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地方实施标准(广播电视内容)制定工作,上海、天津、福建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标准,江苏局制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四川局印发《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云南局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是顺利完成县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四川、浙江、云南、安徽、湖南5省12个县(市)在总局和省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先行先试,以标准化为基础,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长效运维体系,增强本地化节目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夯实基层广电发展基础、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地方实施标准、推动基层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是召开全国会议扩大和加强标准化试点工作。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徐麟同志和全体党组成员专题听取标准化试点工作建设情况汇报,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冬同志出席全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暨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推进会并讲话,对试点工作成效予以充分肯定,要求各地从政治的、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认真总结试点工作成效,持续扩大和深化试点建设,以标准化建设的新成效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短板 创新实施惠民工程建设
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实施“十四五”时期重点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尤其是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健全完善工程督导机制。加大督促力度,通过统计报表、管理台账、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提出各时间节点的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执行要求。开展重点惠民工程建设进度专项督查,组织21个建设任务省进行自查,总局督导组赴新疆及兵团等重点任务省实地督查,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建设。指导各地克服疫情影响,安全有序、全面完成2021年工程建设任务,推动2022年度工程建设进度超历史同期水平。其中,2022年,指导推动21个省(区、市)134个县实施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基本完成10个省97.11万户民族地区机顶盒推广普及项目,有序推进6个省(区)61个县(团场)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5个省18个市级广播电视台实施市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
三是组织实施电视剧少数民族语译制片源捐赠工作。向新疆、西藏等5个主要少数民族地区捐赠了包括《红旗渠》《创业年代》等在内的26部975集电视剧,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2019—2021年参与电视剧捐赠的版权机构予以通报表彰,推动更多版权机构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片源捐赠,更好保障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权益。
四是开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自评工作。按照财政部通知要求,围绕预算执行、项目执行、绩效指标达成等重点内容,完成2021年度广播电视领域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整体绩效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整体绩效评价等级达到“优”。
立足提质增效 部署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内容、网络、技术等资源优势,以“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2年初,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广电发〔2022〕1号),要求各地围绕加强乡村舆论阵地建设、服务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乡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智慧广电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服务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是推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推动将智慧广电乡村工程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列入政府办实事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群众受益”,初步形成了“5大应用场景+3大服务类型+N种业务模式”的框架体系,即以智慧党建、文化振兴、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产业振兴为核心的5大应用场景,以高清及交互广播电视服务、政用民用商用综合信息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为重点的3大服务类型,以一镇(村)一品(屏)、平安乡村、智慧教育、智慧水利、智慧旅游、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为主要内容的“N种业务模式”,延伸了智慧广电助力宣传、基层治理和政务、商务、民用等服务的触角和范围,更好满足了农村群众综合文化视听和信息服务需求。
三是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江苏、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以双向有线网络基础设施为载体,主动承建或对接融合“数字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雪亮工程”等平台,积极打造“一村一屏”等区域电视门户和各类智慧化平台,将理论宣讲、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社区配套、综合治理等服务搬上大屏小屏,打造可听、可看、可体验的智慧广电服务模式。湖北、湖南、福建、云南等地依托应急广播创新开展常态化主题宣传,开展应急宣传、疫情防控、乡村治理、旅游管理、科普教育、农技推广、普法宣传等多场景多元化信息服务,推动应急广播成为巩固农村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福建广电MCN积极推进“智慧广电+农村电商”,举办2022电商主播大赛,全平台曝光量超24.5亿次,带货成交额超过20亿元,实现从优质节目内容到流量转化变现,积极探索“内容+品牌+平台+渠道”的消费帮扶模式。
用心用情用功 持续巩固深化智慧广电专项帮扶成效
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统筹,调整总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制定印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助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资源力量,深化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一是着力推动行业帮扶。分别联合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共同指导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企业开展了“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之开门红”“2022年热土丰年公益直播盛典”公益直播助农活动,邀请网络主播积极投身公益,免费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650余万元。山西、山东、安徽、广西等地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形式,推出一批乡村振兴专题节目,强化乡村振兴主题宣传。培育广电行业特色消费帮扶活动品牌,助销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加强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公益广告、节目+消费帮扶”“短视频+消费助农”“直播+带货”等成为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新常态。
二是持续深化定点帮扶。协调总局领导赴定点帮扶县山西平顺、四川德格调研慰问,组织召开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联合总局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开展“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下基层、“春风送暖·点亮美丽乡村”行动、“乡村振兴公益培训”等系列活动。在2021年定点帮扶工作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评价为“好”的基础上,2022年又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81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041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等5000余人次,支持总局定点帮扶县发展。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2次刊发总局帮扶工作信息。总局报送的《山西平顺产业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获评“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直播+消费帮扶”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获评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开拓“四驾马车”帮扶模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入围2022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在人民网“乡村振兴·中国力量”创新案例专栏展示。
三是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协调落实新时代支持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涉及总局任务,结合大余县实际制定印发《2022—2023年对口支援江西大余工作要点》,协调总局国际司、无线局、出版社、研修学院等单位共同支持《旅行者——中华大地寻梦之旅》英文版出版,宣介包含囊谦县在内的青海玉树多地文化旅游资源。协调定点帮扶县、对口支援县免费使用5G智慧电台编播系统,并捐赠一批优秀电视剧播放权,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智慧化升级。
四是扎实推进对口援藏援疆项目落地落实。协调各对口支援省(市)广电局、总局相关直属单位及行业企业落实价值约20亿元的“十四五”时期援藏援疆项目,主要涉及优质节目捐赠、电商直播助农、设施设备购置、提供人才培训等。举办2022年总局对口援藏、援疆技术人员培训班,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牢记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公共服务标准,创新实施惠民工程,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着力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加快完善广播电视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标准引领,加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科学规范开展公共服务工作,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深入宣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2版)》,指导各省局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地方实施标准,因地制宜推动“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电视节目”等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服务事项的落地落实。贯彻落实总局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推进会和《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各省(区、市)参照四川、安徽、云南等省开展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的经验,以“服务标准化、标准定额化、定额预算化”为方向,开展不少于2个县级标准化试点,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基层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维护等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力争在2年内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而在全国推广,保障基层广播电视“长期通”“优质通”。
二是扎实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坚持以重点惠民工程为抓手,不断改善广播电视基础条件,尤其是加强革命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协同加快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督促督导,持续做好进度报表、管理台账、督查通报等工作,指导各省局多措并举推进实施2023年重点惠民工程项目,开展“十四五”重点项目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十四五”重点工程任务。进一步压实省级广电部门工程建设主体责任,研究制定工程推进实施管理办法,指导地方规范实施县级应急广播体系、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等项目建设。鼓励各地对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统筹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支出保障,谋划实施符合本地实际的广电惠民工程,加快补齐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惠民工程项目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和绩效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年度通报制度,推动绩效管理“以评促建”,提升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能。坚持建、管、用并重,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发挥实效,更好发挥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在服务政策宣传、服务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加大基层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优质内容供给并重,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视听节目。继续推广江苏等地公共服务内容共享平台建设经验,探索建立全国性平台,指导推动地方平台建设。深入挖掘各方面资源,继续组织公益节目捐赠,进一步推动优秀作品传播,丰富基层内容供给,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向乡村覆盖。充分调动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实施好2023年电视剧少数民族语译制片源捐赠项目。
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新阶段、新目标、新要求,落实总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深化行业帮扶,持续开展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展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和优秀案例评选,推动广电公共服务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更高质量的视听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落实总局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责任,围绕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聚焦帮扶县特色主导产业,精准对接帮扶需求,因地制宜创新谋划实施帮扶举措,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帮扶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大工作协调,推动对口援藏、援疆项目落地落实。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坚持把广电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考量,准确把握广电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使命任务,加强调查研究和前瞻性思考,进一步明晰新形势下大视听公共服务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专家智库,围绕相关规划衔接、重要政策谋划和具体项目实施,开展政策咨询和实施效果监测评估,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化。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公共服务相关基础数据和指标体系,为科学决策、有效管理提供支撑。对接群众期待,适应技术发展,组织开展公共服务标准研究,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