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观察】回望北京冬奥:广电的科技创新及高质量发展思考
发布日期:2022-02-23 19:14信息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浏览次数:

导读:2022年北京冬奥会完美谢幕,国家队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与此同时,广电行业也用最先进而惊艳的技术把顶级冰雪竞技带到观众的身边眼前,让“最具科技驱动力”的冬奥会更加可见可感,创下了收视率、转播时长、技术和内容制作等方面多项新纪录。回望冬奥,我们在思考,广电行业创造了哪些创新成果与实战经验,后奥运时代如何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冬奥会是冰雪运动的全球盛会,也是全球的媒体盛会。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共有2892名运动员参赛,而转播商、文字和摄影记者合计约有11600人,运动员和媒体人的比例达到1:4,盛会之“盛”可见一斑。不仅如此,现代奥运会中,电视转播权收入一直是奥运总收入的最大来源,能占到3/4左右,其对支持赛事正常运转、支持全球体育发展都可谓至关重要。

因此,国际奥委会对电视转播和报道一直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高科技手段,也就成为了奥运会国际公用信号制作的基本要求。媒体与奥运在紧密耦合中,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我们广电行业是本届冬奥会传播的主要角色,收获了科技创新带来的三方面冬奥遗产。

收获一:竖起电视转播综合实力提升的里程碑

冬奥会比赛项目的电视转播难度系数极高。一方面,在户外的雪上项目居多,转播受不确定、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比如,“雪飞燕”是难度世界排名前三的高山滑雪赛道,起点和终点间垂直落差达894米,地势复杂,局地天气变化很大,电视转播必须要克服低温、潮湿、大风等对音视频设备正常工况的影响,才能提供较好观赛体验。另一方面,冰雪项目普遍速度较快,雪橇、雪车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高山滑雪滑降的瞬间时速接近140公里,速度滑冰作为世界上最快的水平场地无外力辅助运动,运动员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约18米/秒)甚至更高,竞技性较强的短道速滑不同名次间可能只差千分之一秒,转播必须恰到好处、万无一失地捕捉并展示这些关键而精彩的瞬间,才能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以高山滑雪比赛为例,“一位运动员从出发到结束的比赛过程,有近30个机位、20多台机器在同时拍摄,每位运动员至少用到其中的12至16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精密的协同过程”。

因此,能承接冬奥项目的公共信号制作,无疑是我国龙头广播电视机构摄像、导播、制作等电视转播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准的最好证明。本届冬奥会上,受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委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上海、江苏、广东等省级广播电视台的转播技术团队都参与到了不同赛事的国际公共信号制作和技术支持服务中。其中,总台承担6个分项的国际公用信号,以及北京冬残奥会全部比赛项目、开闭幕式、颁奖广场的国际公用信号制作任务。而OBS为此次赛事提供服务的4000名员工中,也有35%来自我国,无疑也是我国电视转播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不仅如此,我们在里程碑上书写的成绩还十分亮眼。

一是大批自主创新技术惊艳首秀。比如,安装在冰丝带的全国产化“猎豹”,是总台历时5年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其时速可达90公里(25米/秒),专门用于大道速滑比赛转播。此外,还有鱼竿摄像机、锥桶摄像机、AI图片处理系统(时间切片)等自研特种设备硬核助力电视转播。在“雪飞天”第一时间与世界观众共同见证谷爱凌“奇迹时刻”的,有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中心SMT天鹰转播团队自主研发的Multicam replay 360度自由视角系统。

二是先进转播技术大规模应用。北京冬奥会是历史首次对所有赛事和风景摄像机画面全面采用UHD 4K+HDR标准制作和提供公共信号,并首次对持权转播商提供8K公共信号,对开闭幕式、花样滑冰、短道速滑、跳台滑雪等项目进行8K制作或直播。3D回放、场馆仿真、无人机、生物数据、主观摄像机、声音采集、仲裁信号、子弹时间等众多技术手段和创新应用都在电视转播中广泛使用,辅助和扩展转播效果。江苏广播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制作团队承担了冰壶和速度滑冰两个项目公共信号中的子弹时间制作,在场地内分别安装了64个和77个子弹时间系统机位,为主播团队输出4路不同特效模板的画面。总台的小聪、聆语两位AI 3D手语主播在大屏和小屏端24小时在岗播报,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好观赛体验。

收获二:完成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效的“汇报演出”

在政策、科技、改革等关键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媒体融合道路,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加快向新型主流媒体整体转型,建设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此次冬奥会,正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理念和全媒体融合作战能力的绝佳舞台。

从IBC、MPC到MMC,物理空间已融合。在此前的历届奥运会中,广播电视转播机构与其他媒体工作的新闻中心是分开的,前者为国际转播中心(IBC),后者为主新闻中心(MPC)。北京冬奥会把两个中心合二为一,变为主媒体中心(MMC)。在共享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媒体融合的基本需要,可以更好为不同类型媒体的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协同制作创造便利,全面提高传播和报道效率。这一改变得到国际奥委会的充分肯定,并认为先进的理念将为后续奥运会承办方提供新经验。

全媒体全景传播报道冬奥,惊艳刷新历史纪录。坚持一体化、一盘棋的基本理念,广电媒体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用好各类节目形式、多种技术手段,共同讲好冬奥拼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绘制出一幅有景深、有层次、有延展的冬奥盛景工笔画。除了持权做好比赛转播,广电媒体还推出访谈、快报、纪录片、综艺、科普栏目等多种形式的自制内容,聚焦运动员、冬奥项目、赛场内外,为观众展现冬奥会、双奥之城的不同侧面、不同故事。慢直播、短视频、VR视频、分屏播放等形式得到充分利用,强互动吸引观众体验“云在场”“云控场”,比如“央视新闻”发起慢直播探访“冰墩墩”生产线,“央视频”上线“先进影像放映厅”,用户通过旋转手机或动手指就能自己当导播选角度看赛事;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北京时间”推出“‘云’看首钢滑雪大跳台”等系列场馆慢直播。2月1日至6日,上海台融媒体中心电视端共播出冬奥报道270条(次),看看新闻Knews推出冬奥短视频311条,全网传播量破2亿。2月1日至17日,总台北京冬奥会相关报道在总台跨媒体总触达人次已达484.74亿次。

收获三:实现前沿技术创新应用的全面练兵

除却前面这些观众更容易直观感受到的科技力量外,还有AI、5G等很多底层技术协同赋能,经过从前期准备到测试赛反复测试、演练,最终我们的技术系统、技术方案、技术团队开创性地为提升冬奥会参赛观赛体验提供了更基础、更关键的支撑。

冬奥专网开创无线方式收看有线电视先河。歌华有线与中国广电河北公司共同打造建设了冬奥有线电视专网,连通两地三赛区,服务各国代表团、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媒体记者等“奥运大家庭”成员。专网1月24日开通,提供24套由奥林匹克广播公司(OBS)制作的高清赛时实况转播节目、赛事视频点播(GVOD)服务,约20套由冬奥组委指定的卫星商业节目。专网具有两大亮点,一是“数字低延时直播”,延时在350毫秒以内,使数字电视直播服务在冬奥舞台上的表现达到新的高度;二是在首钢大跳台场馆指定区域内提供的“无线CATV”,利用广电5G网络,开创冬奥史上首次通过无线方式收看有线电视的先河。工作人员赛时可在笔记本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进行观赛。

全球首个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展现“中国速度”。1月6日,北京冬奥列车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正式运行,演播室采用基于5G端到端切片和高铁专网的方案,全IP技术构建,具有“时延小、画质高、视觉冲击力强、还原现场程度高”等优点,能实现嘉宾访谈、全车厢移动直播报道,为大屏小屏提供虚拟制作、多方连线等服务,实现了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速移动条件下,4K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

全球首次“云上奥运”达成。北京冬奥会全面采用云上转播技术,该技术被称为“1964年首次引入卫星传输以来,转播行业最大的技术变革”,可实现高清电视直播和网络渠道直播同时在云上转播。云上转播具有支持远程编辑、轻量化部署、多版制作等功能特点,传输效果更快、质量更高,能很好适配“千人千面”的新媒体报道需求。同时,云上转播方便将子弹时间、自由视角、全景观赛等特效智能化引入赛事转播中。除现场摄像设备以外,转播设备云端化、人员服务远程化,各国转播机构通过云基础设施,就能获取6000小时的赛事内容。

虚实结合营造智慧观赛“科技感、未来感”。在冬奥会开幕式上《雪花》《致敬人民》等节目里,LED地面屏幕“如影随形”的实时视效,闭幕式上一根根编织起来的巨大中国结;在冰壶比赛中,“冰立方”里智慧大屏上同时显示4条赛道的大本营,并能在运动员掷出冰壶时显示运动轨迹曲线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虚实结合创新场景。这背后,是实时动作捕捉、实时显示交互等XR技术的综合应用,演出时巧妙找到了与艺术和思想的完美结合点,比赛时自然地融入到了体育展示架构和技术体系里,惊艳而不突兀地提升观赏体验,成为本届冬奥会的经典之作。

大步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技术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接下来,我们广电行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冬奥遗产,在更多媒体和综合服务场景中协同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此,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为先进技术成熟落地构建完整生态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首次全部使用高清方式转播奥运会,带动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由模拟信号时代迈入数字信号时代。我们要把握此次冬奥会的契机,积极推动北京台冬奥纪实频道转入常态化运营、“百城千屏”新场景新模式探索应用,统筹用好直播卫星、有线网络、5G网络传输超高清视频节目,从“内容+平台+渠道+终端+服务”全产业链上发力,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尽快形成完备的超高清媒体生态体系,让超高清视听服务能惠及更多普通人。

第二,凝聚项目实施合力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践行“科技冬奥”的愿景,我国有效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2016年起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推动气象预测、赛事用雪保障、5G共享、智慧观赛等领域共200多项技术集中落地应用。以开闭幕式为例,2008年整个鸟巢80%用的是进口设备,到2022年中国产品已挑起大梁,所有的灯具、LED产品都是国产。我们要善于总结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包括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实施机制,坚持集中政产学研用各方优势力量,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坚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及传播全流程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各项新技术能用得上、用得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三,打造创新龙头、高地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本届冬奥会由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携手举办,从筹办启动,就制定了与区域长期发展目标一致的遗产计划,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把冬奥筹办真正变成京津冀区域全面协同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取得了亮眼成绩。广电行业来看,经过冬奥实战,既有总台和上海、江苏、广东等省级台深度参与其中发挥骨干力量,也带动了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作为地市级媒体在测试赛中首次承接围绕公共信号制作的世界级比赛转播服务工作,还有广科院、歌华、中国联通、新奥特等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合力攻关,推动云转播能力更好服务冬奥、服务产业,更有5G、AI、XR等大批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在测试赛、冬奥会上得到充分验证。一方面这些实战经验和技术成果都将在后冬奥时代继续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升级,发挥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宣传、技术、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上广泛推行这种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牵引的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引领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