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典籍里的中国》以“诗”迎新,读懂“中国式浪漫”
发布日期:2023-01-29 19:41信息来源:广电时评 浏览次数:

民族回首,必见《诗经》。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从温柔敦厚的诗意和向史而新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

自开播以来,《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众多年轻人追捧,第二季豆瓣开分9.0。节目一经亮相,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如此特别的“文化红包”暖到了,“2021年大年初一读《尚书》,2023年大年初三诵《诗经》,你们果然是懂‘中国式浪漫’的!”

《诗经》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记录了先民对社会生活的歌唱,亦是今人对话心灵的精神故土。农历新年的吟哦咏诵,激活了血脉深处的期盼流连,系紧了求真、向善、达美的共同心愿,鼓舞着人们在新的一年创造美好的生活信念。整期节目犹如让古今之人跨越千年共举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文化香气。

回溯年俗的雏形,“丰收节村宴”拉满古今共祝的仪式感

春节诵《诗经》,妙在何处?

有观众一眼看出个中深意:尽管《诗经》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画卷里还没有“春节”这个概念,但它鲜活呈现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国传统春节年俗的雏形,让后人看到至少在西周,就已经有了扫尘、宴会、饮春酒等延续至今的传统。当《典籍里的中国》带领观众回到诗里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便可“零距离”感知先民们纯真乐观、踏实勤勉的精神状态,追溯影响中国人至今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对话汉代大儒毛亨、毛苌,反映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长诗《豳风·七月》被重点提及,更是在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

农耕文明的深厚基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春节文化。某种程度上,过年,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狂欢仪式。在《豳风·七月》里,从春播、夏种到秋收、冬藏,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四季更替,“始”与“终”交叠重合。即便如此辛劳,人们依然满怀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美好的向往,将坚韧、知足、向上的生命态度融于诗歌之中,唱出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字里行间,记录了豳地的人们在劳作了一年之后庆丰收、迎新岁时的景象。

节目中,撒贝宁邀请毛苌赶赴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的一场“丰收节村宴”。当看到“小康”的社会理想成了更为美好的现实,当听说后世专门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毛苌连连叫“好”。舞台中央,古今之人共同举起丰收酒,齐诵“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种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之感扑面而来。

此情此景,和节目中毛亨所言的“改造家园和土地,只要一年一年不断地持续做下去,就能见到功效”形成了奇妙呼应。独特的仪式感,满溢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在共举的酒杯里,盛放着古代典籍和当下生活相通相近的情感、分享了同一个“烟火人间”。

呼唤时代新篇,重拾朴实诗意踏上携手并进的新征程

自2021年农历牛年大年初一以《尚书》初登荧屏以来,《典籍里的中国》和观众欢聚于一个又一个重要节日,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精神陪伴。本次春节,《典籍里的中国》携《诗经》惊艳千年的风雅诗情前来贺岁,可谓匠心独运。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凝结着生命的道理,描绘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描绘爱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记录农事生活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再到表达欢聚宴饮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诗经》的艺术世界当中,观众能看到华夏先民最真挚的情感,最生动的表情,看到他们扎根土地、砥砺前行的生命力。

《典籍里的中国》发挥节目化文本艺术为视听享受的表达张力,将《豳风·七月》《秦风·无衣》《大雅·生民》等名篇里的诸多景象呈现于戏剧舞台,同时把《诗经》传承过程中浪漫感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讲予众人,尤其是毛亨少年以《诗》明德、青年以《诗》传情、出征时拿《诗》来鼓劲的历程,让观众由衷感受到了《诗经》无远弗届的心灵能量。几千年来,正是这些温润如玉的中国精神,铸就了我们携手并进、创造未来的信念之源。

如节目中所说,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诗歌不仅可以述文明之悠远、传文化之美善,更可以立青年之志向、养民族之精神。在新年启程之际,《典籍里的中国》带观众重拾朴实的诗意,即是照见《诗经》里的美好与坚守、力量与勇气,让观众在自信和充盈,迎接一个灿烂明媚的新气象。

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次文化探源的旅程:诗意不在远方,它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