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文艺评论】网络微短剧:“数字咸菜”也需精耕细作
发布日期:2022-06-07 18:54信息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浏览次数:

导读: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视听形式不断翻新,微短剧因碎片化的形式、简单上头的剧情被网友视为具有下饭属性的“数字咸菜”,得到市场和受众的青睐。当前,微短剧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侵权严重、商业模式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要坚持精品化路线,以实现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赛道,微短剧迎来快速发展。一方面,主要短视频平台相继推出短剧扶持计划,如抖音推出“短剧新番计划”,快手发布“加强版星芒计划”和“剧好玩计划”,微视则推出“火星计划2.0”等,从流量、资金、IP等方面入手,助推微短剧多元化、精品化生产。根据快手短剧行业大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1至10月,快手短剧的日活用户规模已达2.3亿,总播放量超过7700亿,短剧创作者总收入超10亿 。另一方面,优酷、腾讯、芒果TV等长视频平台也都积极发展短剧,推出5-10分钟/集的短剧,涉及古风、甜宠、喜剧、悬疑、互动剧等诸多类型。例如,腾讯视频于2021年底推出 “十分剧场”短剧品牌,目前已上线十余部短剧作品,其中《大妈的世界》获豆瓣8.1分超高评分。

微短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微短剧质量参差不齐,低俗化、同质化等问题严重。为了迅速吸引观众,微短剧在题材方面仍以言情甜宠、玄幻修仙、古装为主,人物塑造方面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霸道总裁”“甜妹”,“狗血”“雷人”剧情比比皆是,高品质微短剧仍比较短缺。

二是微短剧创作领域存在大量抄袭现象。 “网络文学+短剧”已成为文学IP改编的热门,但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微短剧通过保留小说大致框架,更换人物和地点名称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能以低成本完成微短剧剧本。但这种变相抄袭行为,存在严重版权风险隐患,制约着微短剧长远发展。

三是微短剧市场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与长剧相比,微短剧在商业层面具有投资少、制作周期短等优势,但却缺乏稳定的商业模式,常常陷入无宣发、无IP衍生的窘境。目前,微短剧的付费模式仍饱受争议,仅依靠短期流量直播带货难以实现长期发展。

当前,微短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内容生产方面来看,微短剧创作主体要坚持精品化发展方向,加强选题策划,挖掘更有意义、更具品质的现实主义题材,跳脱出模式化的土味剧情、人物形象,塑造更丰满、更多样性的人物形象。在PGC、OGC方面,开心麻花、唐人影视、华谊兄弟等专业影视公司的加入,有望打破土味内卷,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更多可能;在UGC方面,微短剧论坛、微短剧训练营、平台推优机制也将助力提升演员演技、服化道、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水平。

其次,从平台方面来看,网络平台在积极推出微短剧扶持计划,打造优质市场环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降低审核成本、缩短审核周期,在适应微短剧灵活性的同时保证内容质量。同时,网络平台需要落实平台责任,坚决抵制微短剧宣传过程中的雇佣水军、恶意营销、流量造假等行为,主动积极地营造公平、健康的微短剧生态。

再次,从受众方面来看,要不断提高审美品位,倒逼内容生产。微短剧本质上仍属于短视频,十分注重在“黄金3秒”内以情绪化内容吸引受众,这也是甜宠、土味微短剧火热的一个现实因素。因此,受众也要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一方面,以积极正向的受众需求倒逼内容生产方制作出更加优良的微短剧;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榜单评分机制、弹幕等手段与微短剧进行互动,成为间接的内容生产者,进而达到提高微短剧质量的目的。

最后,从行业监管方面来看,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微短剧相关的管理制度。2021年9月,广电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监管范畴,要求微短剧像网络剧、网络电影一样,经过规划和上线两次备案;12月8日,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微短剧”的定义、审核标准、审查细节、备案误区等问题。下一步,要扎实推动政策的落地实施,做好与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的配套衔接,同时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微短剧治理体系。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