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白玉兰“绽放”前,入围剧目主创集体分享|上海节报道
发布日期:2021-06-10 18:05信息来源:广电时评 浏览次数:

正在举行的第27届上海电视节吸引了行业内外诸多目光,6月10日晚,白玉兰奖即将揭晓。

在“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前夕,《在一起》《装台》《跨过鸭绿江》《山海情》《觉醒年代》五部入围剧的主创人员齐聚白玉兰电视论坛,围绕“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新趋势”分享经验和感受。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总结几部优秀剧集的共同特质。

去年以来电视剧领域产生大量优秀作品,今年白玉兰入围作品被网友称为“神仙打架”。对此,高长力表示,这说明主题创作取得了很大成果,分析入围优秀作品,都是在认识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这三点上有很好的实践。

高长力指出,认识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认识生活,要求主创一定有下生活的能力,真正跟上时代步伐。《山海情》多次调研、《觉醒年代》编剧创作历时多年、《装台》作者反复与民工群体交流……正因如此,作品才获得观众的认可;还原生活,就是要真些真些再真些,包括真物、真事、真情、真理。《在一起》播出后,网上点评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还原”,因为高度还原抗疫情景,作品才有千钧之力;高于生活,要求文艺作品概括生活的普遍性、典型性,并进行艺术提炼,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引导性,引导广大观众去思考,去感动。

高长力指出,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能满足于主题创作取得一定成绩就行了,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高质量,一个是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创作要注重“两果”: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效果。文艺作品可以揭示矛盾和问题,但最终的结果和效果应该是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

《在一起》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于2020年2月17日提出策划、3月2日召开第一次项目策划会、4月14日首个单元开机、8月18日10个单元全部杀青。9月29日,《在一起》在9家媒体平台联合首播。

当年策划、当年创作、当年制作、当年播出,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刷新了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速度,更凝结着国剧“梦之队”的力量。(延伸阅读:以“在一起”的温暖,谱写新时代人民赞歌丨研评会)

“还原”“真实”“感动”“好哭”是观众们直观的感受。耀客传媒董事长、CEO吕超提到,作为一部时代报告剧,剧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有原型。

“现实题材创作,首先就是要到现场去。” 吕超回忆,接到该剧创作任务后,他第一个联系的编剧是六六,“她犹豫了下,提出了个危险的要求——去武汉”。在各方协调后,六六去到了武汉前线,把采访素材回馈到编剧群里,在解封前才回到上海。同时,编剧和原形主人公通过拉微信群、开视频会等形式同步进行采访,做了大量的前期采集、调研工作。如《摆渡人》单元,一个白天送快递、晚上做网约车司机送医护人员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集合了五六个快递小哥和网约车司机的故事素材。

时间紧、任务急、容量有限,都给主创团队带来诸多困难。吕超介绍,因为当时武汉进不去、不能拍,主创团队在上海、青岛、天津各地,找各个角度拍武汉。甚至在春天、夏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防护服拍摄当时冬天的武汉。“等到武汉一解封,我们就派团队到武汉去拍空镜,空镜和我们拍的素材结合起来,成了《在一起》。”

“这个剧真正实现了记录时代、抚慰人心。或许以后我的孩子长大问我2020年中国是怎么抗疫的?我可以跟他讲——去看《在一起》。”

走到生活中去,拍出“热气腾腾”的《装台》

聚焦一群普通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电视剧《装台》将镜头对准了以刁顺子为代表的舞台搭建者的真实生活。从剧本阶段到开拍、到播出,电视剧《装台》的创作历时4年时间,仅剧本就做了3稿。(延伸阅读:“创作者要深入勘探生活的原浆”|访热剧《装台》原著者陈彦)

《装台》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同名小说。《装台》制片人、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任双有在论坛现场说,《装台》的真实、生活气息全部源于主创的生活体验和故事积累。

戏曲行业出身的陈彦在密云时曾跑到戏剧研究院外的一个劳务市场“调研”。他问劳务市场的那些民工,你一天挣多少钱?民工说我一天挣100。然后他就给这个民工200块钱,讲了一上午的故事。

“编剧对这样的生活特别了解,如果没有这种体验,他是做不到这种真实的。”在后期拍摄过程中,导演、演员其实都延续了“走到生活中去”的创作理念。

任双有提到,包括在人物塑造上,剧组都遵从了这个规律。在开机时,张嘉益带着装台工人上台时说,“看过去就只有我不像装台人,其他人都挺像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每天为了保证有胡茬子,他把剃须刀那个小推子推起来去刮胡子。”

“所有的细节是一点一点堆积的。”任双有说。

热血沸腾的《跨过鸭绿江》,回答抗美援朝“为什么能”

《跨过鸭绿江》于2020年11月15日杀青,并于2020年12月27日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该剧播出平均收视率1.3%,最高收视率1.7%,创下近几年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的新高。(延伸阅读:这场研讨会,“揭秘”了《跨过鸭绿江》不少幕后细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王浩表示,这部剧回答了至今萦绕在观众心目中的一些疑问——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敌我装备、经费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什么敢于作战、能够作战,并且战而胜之。

在《跨过鸭绿江》播出期间,王浩曾看到一个年轻观众在网上评价说——看完这部电视剧,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什么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领导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战,所以战无不胜。“一个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感受,确实让人非常激动。说明这个剧要给后代去看,让他们对那段历史有记忆和缅怀。”

王浩将《跨过鸭绿江》的破题和创新归纳为四句话——铭记历史、缅怀英雄、伟大胜利、照亮未来。“铭记历史、缅怀英雄”说的是创作的初心和出发点,也是创作的结果;“伟大胜利、照亮未来”,是指这场伟大战争对今天、对当下的重大影响,这一场伟大的胜利,照亮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伟大未来。

用乡土文学的写法创作出《山海情》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之一,《山海情》用23集的篇幅,拍出了涌泉村到闽宁镇的发展过程。很多观众表示,看了剧以后,变成了涌泉村的“精神村民”。( 延伸阅读:开年“爆款”《山海情》,有哪些特质?)

论坛现场,作为该剧编剧,作家王三毛回溯了这次创作的经历。

王三毛提到,闽宁镇发展的题材拍过电影,也编过舞台剧,但当地村民都觉得不太好看,大家不太喜欢。这令他犯了难。“其实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做一个主旋律的电视剧,我们背着巨大的压力开始创作,最初两稿都没通过,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事儿太难做了,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创作者特别注重方向和光,去写一个题材你要找到它的灵魂和光在哪”,于是王三毛大胆地提出一个思路,放弃常规主题类型剧的写法,不写变迁史,而是用乡土文学的写法,写这块土地的人迁徙到另外一块土地,心灵经历的那些变化。由此,《山海情》便有了最终的呈现。

创作期间,导演、编剧一行到闽宁镇、西海固、福建深度调研和采访,随后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回忆其创作之路,王三毛仍感触颇多,“感谢导演,最后他们在呈现这段历史时,把深深的情感埋在剧里。”

回到《觉醒年代》创作现场,看见主旋律的“觉醒”

出色的镜头语言,鲜活的人物群像,对各种历史“名场面”的还原……令《觉醒年代》在年轻观众群中激起一股热潮,在播出期间被网友疯狂“催更”。不少人说,这也是主旋律题材剧的“觉醒”。(延伸阅读:张永新:回到拍摄现场,350多双眼睛晶莹剔透)

主旋律题材如何获得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是导演张永新创作时的最大压力。“《觉醒年代》是我从业20多年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但是今天看来,也是我觉得最踏实的一次创作。”

刚接触这部剧时,张永新查证了很多历史资料,1915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那些大事件,到底对这个民族和国家意味着什么?“把自己置入其间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国家的命运跟我的个体,好像有了呼应关系。”

“中国人堂堂正正的气质”是《觉醒年代》所想要表达。在整个创作当中,张永新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做一部剧,强调真实是它最核心的创作方向。这个“真”不仅仅是剧本要真,而是要落实到方方面面。比如剧中陈独秀的院子、门前的路等布景,泥泞、沟沟坎坎、扔砖的细节都是基于历史影像特别设计的。比如在表演上强调“看眼神”,“眼睛是可以传达内心的,那一刻把真情放进去,这就是我们的真。”

谈到下一部剧的创作,张永新说,想做有中国人精气神的作品,“有人问《觉醒年代》有没有续集?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