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价值回归 丨芒种·观点
发布日期:2021-05-28 18:12信息来源:“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闻样态,深度报道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蕴涵,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转不可或缺。

“全媒体”(omnimedia)一词,并非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术语,而源于传媒业界的应用。1998年,它在国内首次出现;2008年,它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但直至2014年,中央宏观政策的强力驱动与媒体内部的转型驱动相结合,才真正开启从单一媒介新闻生产向全媒体新闻生产转型的进程。

所以,“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所谓“全媒体”,即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传播形态。[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可谓对其意涵的深刻诠释和全新提法。

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汹涌来袭,媒介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不少媒体机构仓皇应对,纷纷拿投入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政治风险大的深度报道开刀——或削减经费,或裁减人员,甚至直接裁撤版面、部门,导致深度报道难以为继、价值内涵随之遗失。

但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洪流恣意泛滥,信息片段难辨真伪,不明真相的群众亟待引导。所以,拨开迷雾、揭示真相的深度报道就有着发展的空间和需求。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闻样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蕴涵,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转不可或缺。2016年以后,部分媒体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发力扶持深度报道,合力铺设深度报道的守正创新之路。由此,近年来日益式微的深度报道再度声名鹊起,担负起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迎来新一轮价值的回归。

01

打捞真相:彰显媒体担当

1.后真相时代的出现及原因。全媒体时代,技术赋权让普通人有了话语表达、诉求呈现的空间和场所,但随之也带来虚假报道横行、话题炒作肆虐、舆情几经反转、事情真假难辨的恶果。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风靡全球,《牛津词典》将之评为年度词汇,后真相时代已然来临。其基本特征是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2]

关于它出现的原因,一是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来源,却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二是普通群众常将道听途说的消息进行传播,致使真相走样、谣言滋生、极端情绪蔓延;三是算法推荐下“茧房效应”凸显,理性认知让位于情感、信念;四是技术加持下新闻造假更加逼真,事实核查难度加大。

2.坚持真实、打捞真相、坚守真理。在这个新闻频繁反转的后真相时代,优质信息极为稀缺,人们对真相的渴求更为强烈。其实,浮躁喧嚣的网络世界最忌惮“认真”二字,而深度报道历来就担负着在“雾失楼台”中拨云见日、激浊扬清的功能。深度报道从业者一板一眼的耐心求证,往往能够澄清真相、清朗乾坤。所以,越是众声喧哗、真相匮乏,越有待深度报道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发挥效能。

02

整合梳理:呈现完整图景

1.“碎片化”世界及其危害。全媒体时代,源自PGC、UGC、OGC和MGC的信息多如牛毛,“泛众化”传播时代已然来临。万物互联、全时在线的传播现实让整个世界都“碎片化”了。人们被围困在信息洪流里,出现认知负荷超载,饱受“信息迷航”困扰,身心健康遭受损害。

对此,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发出感慨,“我们似乎缺少一架脱粒机,能够帮助我们把真理的种子和有用的种子从谎言、幻想、垃圾和废物之类中分离出来”[3]。

2.超越“微观真实”,追求“宏观真实”。“碎片化”传播方式只能呈现事实表象,报道“微观真实”,而无法展示完整图景,更无力揭示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所言的“真相”。深度报道则能通过对事件之间盘根错节关联的纵横梳理,以“全景呈现”来映射“宏观真实”,“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4],从而超越事实、探得真相、逼近真理。

3.维系社会整体共识,发挥整合社会的向心效能。“碎片化”意味着大众媒体时代塑造和维系的社会整体共识逐步消解。众声喧哗与“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撕裂。人们在享受多元信息、倾听各种声音的同时,也容易丧失构筑社会主流价值的旨趣。而深度报道则具有整合功能——通过全景呈现实现“意义生成”,对抗“后现代解构主义”,帮助“碎片化”的世界重新实现连接、沟通与协同。

03

价值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

1.舆论的交锋与博弈。舆论的分歧势必产生话语权的争夺,社会公共事件频频成为舆论交锋的话语载体。目前,中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舆情热点。若任由各种负能量的“声音”肆意传播,势必有损社会肌体健康。所以,要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同时也要注意引导民意,警惕责任缺位、公信不彰的不健康话语,不能任其带偏舆论走向。

2.弘扬社会正能量,把牢价值风向标。管好、用好互联网是舆论新生态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巩固舆论阵地的关键。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将之提升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高度。而深度报道向来符合价值取向的向心性,在舆论的交锋与博弈中,它能以建设性新闻理念,聚焦社会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把准社会痛点,成为舆论的“压舱石”;能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成为社会风气的“把舵人”,让主流声音、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传得更远、影响更大、效能更强。

04

风险耳目:做好时代“守夜人”

1.履行守望警策的媒体职能。21世纪以来,各种社会风险发生的频率之高及全球化影响之深,已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应对风险,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作为社会雷达系统的媒体必须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素来以专业、冷静、理性著称的深度报道,更应成为风险社会的耳目,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及时公开的信息提升人们的防控意识,化解潜在风险,并警惕疫情之外的叠加风险。此外,它还应提供各种建设性方案,探寻秩序重建的可能和路径。一言以蔽之,深度报道应成为风险社会的“守夜人”,发出震撼人心的最强音。

2.疫情报道中大放异彩。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第一财经、财新、财经、三联生活周刊等市场化媒体,以专业性、敏锐性和前瞻性刊发多篇重磅深度报道,赢得网民的称赞,让深度报道大放异彩,发挥了风险警示、环境监测、前景预判等无可替代的功能。深度报道从业者也以“逆风而行”的使命与担当,传播了疫情真相,抚慰了精神创伤,弥合了社会裂痕,成为危难之中国家的瞭望者与社会的守护者。

05

廓清方位:掌握媒介融合主导权

1.技术逻辑主导下的融合浪潮。数字技术引发的传播革命,深刻改变了传媒业的结构版图和运行逻辑。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自2014年以来,媒介融合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彰显了党和政府推动媒体深融的决心和魄力。近几年,从“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建设,全国上下一盘棋,都在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构建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2.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应廓清方位,进行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从一事一报的“信息媒体”,蜕变为提供“经核实的信息+深刻的思想”的“意义媒体”。而在这场“涅槃”之中,深度报道无疑是最可倚重的力量,也向来被视为纸媒进行内容创新的突破口。日本学者新井直之曾预言,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若报业史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时代,第三阶段可能就是“解说报纸”时代。[5]所以,媒体组织应以深度报道为抓手,致力于全景呈现与深度解读,将自身打造成为“意义媒体”,从而在媒体深融中引领方向,掌握主导权。

06

结   语

综上所述,面对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碎片化的传播现实、舆论的交锋与博弈、“后工业社会”陡增的各种风险,以及媒体深融的发展浪潮,人们亟待深度报道发挥打捞真相、整合梳理、价值引领、守望警策及廓清方位的效能。所以,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要因势而谋、守正创新,在内容、渠道、赢利等方面积极变革,突破发展“瓶颈”,谋取转型重生,并以独特的价值蕴涵,助推新型主流媒体构建,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2]李良荣,袁鸣徽.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J].新闻大学,2017(3):1-7,146.

[3]齐格蒙·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M].鲍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2-3.

[4]美国哈钦斯委员会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参见刘海贵主编.深度报道探胜:党报-主流媒体发展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7.

[5]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M].吴文莉,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70.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讲师)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