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学习体会】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
发布日期:2021-12-29 17:59信息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浏览次数: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新征程我国文艺繁荣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对文艺工作者深情寄语,这是我们党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家广电智库”推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会系列文章。今天刊发第七篇:《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旗帜鲜明地对文艺领域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工作深刻指明了基本规律和具体追求。

一字之差,其道迥异

通俗与庸俗低俗媚俗,都只有一字之差,但出发点不同,原则立场、结果效果有着根本的不同。

通俗与庸俗低俗媚俗,立场不同。文艺要通俗,是为了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用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去贴近大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是高尚的精神活动。庸俗低俗媚俗,本质是利欲熏心者,为迎合上不了台面的低级趣味,利用各种传播手段,试图引诱更多人,向大众输出各类有害的“精神毒品”。

通俗与庸俗低俗媚俗,结果迥异。通俗的优秀文艺作品,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如战鼓铮铮催人奋进。回顾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无数优秀的通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激励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品,如今都已成为历史长河中、广大人民心中经久不衰的经典。反之,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糟粕”,说到底都是背后的制造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不停生产传播充满感官刺激的“精神鸦片”,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对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样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作品,一目了然。

要深刻认识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严重性、严肃性。我们总能看到听到这样的观点,不过就是开个玩笑、娱乐一下,何必小题大作。此言差矣!视听内容的绵绵之力如水滴石穿,潜移默化中就能对人产生巨大影响。跟着“吃瓜”久了,被所谓“三观跟着五官走”的节奏带久了,难免价值观、审美观会“崩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对于他们从不是虚无缥缈甚至虚假的空间,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生活的重要组成。然而,青少年并没有足够的辨别力、自控力,如若放任大量庸俗低俗媚俗内容充斥,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旦扣错,后果将难以想象。

通俗通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战线要推出更多“有力之美”的作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通俗的文艺,生动活泼而又充满精神力量,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可以更好的通达大众内心,培根铸魂、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要有机统一。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更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电战线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积极运用新载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新方法引领视听文艺形式创新,更好为思想内容服务,涌现了诸多通俗视听文艺精品,有效拓宽了丰盈人民精神生活的空间。

我们看到,《思想的田野》《这就是中国》《时代问答》《好好学习》等优秀理论节目通过通俗化的表达、融合化的传播,把透彻的思想讲透彻,鲜活的理论讲鲜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接到达大众心坎儿上。我们看到,科技与文化擦出了时尚的火花,“大会”系列、“中华”系列、“中国节日”系列、《典籍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万里走单骑》《登场了!敦煌》等各类文化节目在题材样式上拓展、在文化内涵上开掘、在技术张力上探索,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和书写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从清流变国潮。我们看到,《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香山叶正红》《扫黑风暴》《埃博拉前线》等一大批“三重”题材作品成了被催更、不倍速的出圈、刷屏之作,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细节,让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伟大奋斗更加立体灵动,浓烈的感情透过屏幕也燃点了大众的热情。

放大信号与消减噪声应同步推进。这是确保信息传递效果的两个关键方面,也适用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截至2018年,人类产生的所有数据是33ZB,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75ZB,并于2030年迎来全球年增数据量1YB(1千万亿GB)的时代。信息爆炸的当下,要如何保证主旋律、正能量的主流地位呢?

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技术条件下,人的注意力是总体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高质量视听作品供给来保持大众注意力的持续留存。近年来,广电总局和各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组织策划,调动行业最优质力量、给予最优质综合支持,全流程深度协作,打造出《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一批爆款作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高度契合,树立起了通俗视听文艺的标杆。事实有力说明,什么才是大众真正喜闻乐见的,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同向同行”,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引领下,自觉“登高临流”,合力推出更多“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的优秀通俗视听文艺作品。

另一方面,网络是舆论放大器,各种噪声不加处理,不断集聚、放大,就会淹没正常信号。今年来,各部门发力、多手段并举,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我们要趁势而上,更精准地标本兼治,用好组合拳、直击“噪声源”。在网络空间,一些问题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反复性、顽固性,不是一时的删了、封了、下架了就能彻底解决,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遏制资本的不良牟利,着力建立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同时,要着力提高大众尤其青少年、老年人的网络素养,提高判断力、敏锐性,在人人心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过滤器。

昂扬奋进的新时代,呼唤更多优秀的通俗文艺作品,也完全能够涌现更多优秀的通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最具亲和力、使用门槛最低,最为通俗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拥有最庞大的用户基础。我们要勇担重任,发挥优势,更好地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全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