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数描广播现状 探讨广播未来
发布日期:2021-01-07 22:37信息来源:收视中国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前 言

广播这个“古老”的媒体,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已经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了。期间起起伏伏,曾经辉煌也曾跌落。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介质纷繁复杂,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广播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发挥着声音媒体独有的优势。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的相关数据,解读并阐述广播的收听现状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点个人感悟。

01广播人口一直呈现上涨态势

CSM近年来的基础研究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10岁及以上的广播人口持续稳定上涨,从2015年的5.35亿上升至2019年的6.07亿,五年间增长7200万,升幅达13.5%。

笔者认为广播人口的增长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生活形态方方面面对于新晋城市人口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广播的收听方式也辐射并影响到这些人口,驱动了广播人口的增长;其次,车载收听使驾乘人员天然成为广播听众。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这种趋势将持续性存在。

02人均收听时间呈现下降态势

观察CSM收听率调查城市群数据,我们发现收听广播的时间逐年减少。2020年的人均收听广播的时间比五年前减少了11分钟,降幅达16.7%。不难理解,近年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大量新媒体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分流了大量的广播收听时间。城市居民的日常作息,时时刻刻离不开的就是智能手机,手机几乎可以包办我们一切的生活需求,俨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物理延伸。CSM的虚拟测量仪根植于智能手机端,实时监测人们全天的各种介质消费情况。CSM八个虚拟测量仪城市202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广播人口全天对于有声内容的人均消费时间为218分钟,其中人均收看电视时间为88分钟,占比41%;广播收听时间为61分钟,占比28%,非广播电视的有声内容消费时间为69分钟,占比达31%。

很显然,听众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声内容收听收看已经超过了广播线性直播本身的收听。

03“新冠疫情”对收听造成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春节期间及后续的居家隔离阶段对于广播的收听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用“颠覆”二字形容。“疫情”前,居家收听一直呈现下降态势,“疫情”把人们隔离在家,居家收听大幅度回暖;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车载收听断崖式坠落,随着控疫成果显现,出行趋于正常,收听行为逐步回归正轨,但是直至年底,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常势,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交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甚至永久性改变。那么传导至广播收听行为上,也将出现新的模式,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04车载收听将继续助推广播强劲发展

回顾广播百年历史,车轮子给广播带来了二次复兴,是车载娱乐的不二媒体,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前文提及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以及驾车出行与城市交通状况改善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行车时间增加,客观上都为广播听众规模和收听时间的增量提供可能。因为新冠疫情,驾车出行成为社交隔离方式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选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未来面临车联网、自动驾驶的冲击,车载娱乐时间会显著增加,而收听广播仍然会是重要的选择。

05台网共生的大音频格局形成

目前承载广播节目传输的主要有无线电传输(AM/FM)和互联网(主要是移动互联网)。CSM的测量仪数据显示,通过无线电广播(AM/FM)为主的收听变得愈来愈弱,而通过手机APP收听广播节目的行为越来越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收听广播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无线电网络接收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iPad等也可以接收广播直播流,甚至更具优势。移动互联网平台不但可以无限承载频率数量并且打破了无线电广播的地域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有声内容,互动性、社交性更加理想。广播增加了一个更具优势的传播渠道,为广播未来的内容延伸、衍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广播不仅有直播流节目,借助于网络,还可以发展音频节目、视频节目,文字阅读以及未来的AR、VR、MR等节目形态;而根植于网络发展起来的音频平台不但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有声内容,还可以引入电台的直播节目。电台和音频平台互相渗透,融合发展。

目前,广播电台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是随着落实总局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指导精神,电台必将大力深耕新媒体领域。无线电传输网络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在一段时期内共存共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将到来的5G全新生态下,广播内容的接收端设备,如随身携带的手机、家里的智能语音音箱、车上的车联网大屏端等等无一不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接收终端。那么,在常态情况下,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收音机存在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古老的无线电网络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之间几乎不存在对等的竞争关系。当然,无线电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应急救灾情况下,无线电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06从经营听众到经营用户、消费者

互联网使受众的互动性、连接性、社群性极大地增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短板。广播媒体通过自有APP平台,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等布局,不但分发内容、信息、还将场景、图文、广告、电商、社群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多维度的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分发和商品营销模式。CSM测量仪数据显示,一名广播听众在智能手机端瞬间就可转变为一名音频的用户、视频的用户、各种APP的用户。用户对各个应用APP的使用频次(日活)、使用时长(沉浸度)、使用时点(线性分布)等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进而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做出针对性分析,为内容建设和经营路径的对位性、适位性、有效性等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和参考。这样,广播媒体才能在用户(听众)身上发掘出更大的价值和消费潜力。

07重塑广播,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在新的形势下,古老的广播必须“破茧成蝶”,蜕变为“新广播”。

借助于互联网,摆脱单一基于声音的传统媒体线性传播形态,形成内容分布矩阵,筑牢核心内容建设,打造多渠道、多领域、多形态、多维度、全时空、立体化、一体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

借助于广播优质节目资源,打造节目IP。拓展其空间,展现广播深耕垂直领域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运营的、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品牌。

借助于广播强大的主持人资源,打造主持人IP。使之适用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扩大“新广播”的影响力和社会引导力。

借助于线上多渠道内容传播和线下活动联动,不断创新内容和活动,有效实现用户价值的变现。

借助于广播声音优势资源和现代语音技术,大力发展定制化音频服务。现代人的需要多样,个性化需求强烈,定制化产品除了能够满足个性需求外,还可以成 一个重要的开源渠道。

借助于大数据、云服务据资源,为广播未来的全媒体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服务。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