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重磅!2020年全国广电媒体融合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0-12-25 18:22信息来源: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媒体融合拥有了一次探索本质需求的机会,而一些新物种的出现和升级继续引领媒体快速迭代,通过多年探索,媒体融合的一些根本性障碍也逐渐找到了破除之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任务,这是对媒体工作者未来新阶段主线任务的明确指引。

而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全国广电媒体融合迎来新的发展纪元和业态创新。各地在寻求自我的融合路径过程中,不断深化新闻舆论领域的革新,找寻超越自我的突破口。

根据我们对2020年全国广电媒体融合生态的调研,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媒体融合拥有了一次探索本质需求的机会,而一些新物种的出现和升级继续引领媒体快速迭代,通过多年探索,媒体融合的一些根本性障碍也逐渐找到了破除之道。

▍探索融合的本质需求:疫情之下的路径优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媒体融合的业态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梳理节点。是选择借助大屏增强自身公信力,还是策划不再依赖母媒创作特色产品?是将信息作为传播重点,还是将互联网二次加工作为创作核心?在创作潜能被进一步激活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在思考融合道路的本质需求是什么。

从上半年央媒和地方媒体的实践来看,针对全民关心的热点疫情舆情,融合产品的策划着重服务实际现实需求、服务人民利益。各大媒体纷纷在新媒体端搭建信息聚合平台,通过完成对权威信息和专业议题的放大,形成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焦点性议程,凝聚社会共识。

在疫情暴发的核心区,长江云平台建立了全国性、战略性的战“疫”集结号,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召集,首创性地完成了抗疫媒体矩阵的集结,他们还利用先进技术承办湖北省防控指挥部和国新办在鄂新闻发布会,实现了全球首次中国广电5G实战应用和无接触式发布机制。

除了直接输出内容,还有软性陪伴。比如“央视频”的“云监工”成功出圈,吸引上亿人次在线观看,同时被BBC、FOX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大量转播转载。有数据统计,与节前相比,“央视频”App日均活跃用户涨幅高达516%,“云监工”的流量为“造船出海”的新媒体App引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云端慢直播”的概念也随疫情进展不断延伸扩充。

地方台中,“壹深圳”客户端打造了《非常宅居》《非常社区》《非常复工》《非常饮食》等系列垂直性微视频产品,服务疫情期间宅在家中人群的实际需求。

县级融媒体方面,河南省项城市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宣传预案,还及时启动应急广播系统,每天10个时段循环广播,通过镇办音柱、村里大喇叭实现区域内全覆盖,县级融媒的信息节点连接功能在本次疫情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硬核信息+人文关怀”的双供给,成为疫情之中媒体在内容构建方面的两大融合着力点。

此外,此轮融合产品的设计更强调服务属性。在国内疫情高峰期,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可快捷查询跟用户同程的乘客是否有确诊患者,减少满屏文字的阅读与心理负担。

湖北荆州广电旗下的江汉明珠新媒体推出疫情防控“你问我答”24小时信息服务平台,每天处理1200条信息,解答网友提问和实际困难。

上海市杨浦区融媒体中心依托客户端“我要问政”功能建立了同步联动相关单位快速协调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相关问题2小时内即可通知到相关街道并接到反馈。建设一个更高聚合度的服务体系,是媒体面向智慧时代所要附着的价值,这在疫情之中已有明显体现。

疫情报道的融合生产不仅是常规的信息传递,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喧嚣中通过凝聚网上网下的社会共识,提振胜利的信心——通过充分发挥融合多端的连接作用,为疫情中的用户提供量需而定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感到关怀和温暖。

在今年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各大媒体在内容上让融合生产的外在形式真正作用于内核的构建,在服务上让多元的生产要素发挥最大价值点,真正贴合人们对于媒体的信息渴求和真实诉求。这张在疫情期间交出的成绩单,也为未来融合生产指引了方向。

除了疫情报道,2020年各大央媒与地方媒体继续发力高网感内容的创作,尤其抓住重大国家级活动、地方活动的报道契机,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高地。

在前些年融合的探索期,这种探索主要集中于形式创新,如用H5、VR等新形态赋予内容新生机,通过形式上的新鲜感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随着用户面对内容选择愈加眼花缭乱,这种所谓新形态带来的新观感究竟产生了多大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可以明确的是,2020年的疫情让生产者对内容与形式的平衡有了新的思考,追求生产成果的传播效能成为其首要考量,而并非简单停留在将内容生产出来就“万事大吉”。

主流媒体在2020年重大活动的实践中不乏优质案例。比如《玉渊谭天》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质量发展改版的重要言论评论品牌之一,自设立以来在中美经贸磋商、香港问题、国内经济数据等重大政经话题领域持续发声。

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报道中,其作品《这场重磅会议,为何所有人关注》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深圳比做一个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向观众呈现深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态度,并提炼出“挑战感”“兴奋感”“使命感”三大关键词,高网感的视听呈现中收获网友一片好评,也为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留下生动的注解。

2020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央视网上线脱贫攻坚主题专栏“决胜——脱贫攻坚智惠媒体平台”,其中“总书记扶贫足迹”可视化产品围绕总书记考察脱贫攻坚走过的集中连片贫困区、行政村,以立体化、全方位的空间视角展现当地摆脱贫困后的新面貌,是对时政主题报道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典型代表。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中将竞争核心转移到新媒体端,参会记者制作的短片《记者看两会》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新鲜体会,前方采编团队与后方制作团队高效衔接,制作的短片广受欢迎。

当然,家家媒体都有本“难念的经”,还是有很多媒体陷于内容创作的困境,或因灵感与思维的枯竭,或因生产梯队年龄的结构化问题,或因执行能力的不足。

学者谭天的思考值得业界反思:“在媒体融合中最难的是文化融合,因为网络文化结构的圈层化使得文化融合变得困难。”如果将融合内容比作一个圆圈,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比作另一个圆圈,不断扩大两者的交集方可获得主体用户群的青睐。媒体融合生产如果真正想实现高效能的传播,就必须进行更大程度地“破圈”,深度渗入年轻群体的话语空间,激活文化层面的共合力。

此外,媒体的融合路径也不再局限于占领传播阵地,而是从互联网基因中汲取生态级别的突围。一个典型案例便是今年9月的“海霞与农民工读诗”。此前,一位农民工手捧两块红砖朗诵的短视频通过快手刷屏全网,并引来央视主播海霞在《新闻联播》的短视频账号上“隔空喊话”。最终,互联网的平等性赋予了这一切变成现实的可能。

媒体融合不只是传播层面的融合,更是社会传播空间的高度融合。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俊所说,“技术赋能、大小屏联动,正在成为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常态。千里赴诗约展示了央视等传统主流媒体从入驻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到直播合作,再到新媒体内容反哺、丰富传统媒体内容生态的过程。”

而在主流媒体融入社交平台的过程中,也侧面助推了社交平台的活跃度、知名度、影响力、号召力、市场占有率。随着各大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模型日益成熟,二者间的合作版图还将继续扩大,激荡碰撞出更多火花。

▍洞察融合的创新趋势:新物种引领媒体迭代发展

媒体融合的一大延续性趋势便是介质的升级带动创作的革新。2020年,媒体融合有什么亮眼的新物种诞生?如果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便能握住2020年媒体融合的创新趋势,找到融合演进的法则。

其一,新闻资讯聚合账号展现庞大价值势能。仅8月1日—24日半个多月的时间,“四川观察”抖音账号就引发全平台用户关注,粉丝数从1600多万上涨至3173万。在后疫情时代成为爆款,本质上还是依赖其抓住短视频的老本行,更注重发挥广电媒体在视频、直播、音频方面的优势,注重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表达,打造高品质高品牌的IP。正如四川观察总编辑岳学渊所说,“我们‘出圈’的逻辑,其实就是广电的传统栏目逻辑。”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视频是最为融合的信息呈现方式。随着5G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体边界将彻底被打破,融合将无处不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之间无缝转换。”

短视频在2016年形成风口后,已经广泛渗入当代人群的互联网阅读环境,媒体对其的使用也在逐渐走向深入。在视频化的开拓过程中,地方媒体要像“四川观察”一样开阔全球视野,还是立足本土的新闻价值?或者说“四川观察”的爆款方法论是否可以复制?每个媒体生产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四川观察”的“破圈”说明:善用广电既有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用好自身的独家媒资。疫情期间,“厦门广电”抖音号制作了一条钟南山院士17年前珍贵影像的短视频,获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而这条视频的取材便是来自于厦门广电的媒资储存,再通过新媒体化的二次加工完成创作。因此,擅用媒体资源,就有机会立足自身内部找到差异化的内容打法。

其二,智能媒体技术从局部应用走向多点开花。2019年10月9日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提及,顺应发展需要,研究新技术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

当下新技术的应用较为多元,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AR/VR等技术在媒体融合内容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全链条中已广泛创新应用。尤其是传媒转型正在向智媒体方向快速演进,这也成为近年来谈及媒体融合时经常被提及的发展方向。

今年的媒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媒体在利用智能要素变革新闻生产路径上的步伐明显加快。过去几年,智能媒体的建设集中于局部几家广电媒体,受限于技术成熟度、资金投入度等,并没有大规模展开。当下,智媒技术已多点开花、加速推进。

智媒建设的早期探路者继续扮演前沿先锋的角色。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央视频”以技术赋能加速智媒化到来,“央视频”在建设平台之初就创建了一个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为业务线发展带来了灵活性和功能性。

面向5G新媒体平台专项服务,“央视频”搭建起由私有云、专有云、公有云3层结构组成的云平台结构,与传统云平台形成鲜明区隔。基于创新技术应用,“央视频”已经形成了从前端到后端完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应用方面,智能媒体也已经更为普及,各地在内容生产中优先考虑使用智能产品解放生产力。如嵌入地方时政会议的报道,南昌广电在南昌两会期间采用“VR+5G”方式推出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南昌声音》,沈阳广电通过“4K /8K+5G+AR/VR”技术集成建设“全媒体会客厅”。

▍破除融合的根本障碍:走出困局的思维本质性变革

实现融合生产模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协同机制赋予的创造力。有生机的制度布局,本身就可以为束缚的生产关系解绑,为融合创新扫清“绊脚石”。2020年,物理层面的整合动作继续向深入迈进。

今年5月10日,汕头融媒集团挂牌成立,整合汕头日报、汕头电台、汕头电视台、汕头橄榄台、汕头Plus、大华网等“报、台、网、端、屏”媒体平台矩阵。

10月28日,原陕西广播电视台和陕西广播电视集团合并组建的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揭牌,陕西文化企业阵营增添一艘重量级航母。

11月12日,资阳新闻传媒中心举行揭牌暨“今日资阳”客户端启动仪式,标志着四川省首家报台融合的市级媒体正式成立,将以“今日资阳”移动客户端为核心,深化报、台、端、微、网、屏“六位一体”传播体系。这种操作模式近年已比较普遍,先由宏观机构层面完成块状整合,再到微观传播层面完成平台的点状融合。

此外,机构整合更多的目的在于资源互通,弥合独立发展的短板。例如5月29日,上海报业集团、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这标志着上海新闻舆论战线推动媒体融合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上海媒体融合及文化国资改革开启了新的创新实践。

11月,广东《时代周刊》与《新周刊》宣布合并,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两个独立的纸媒原本都是定位见证时代变革的头部媒体,资源的整合或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随着媒体融合继续推进,未来资源的集聚和资产的盘活将成为更具引导性的发展向标。

同时,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也处于持续推进的过程。创设的高峰已然过去,但职能的调整梳理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常态化工作。

一方面,一批优质的“县级融媒体”标杆在发挥着“头雁效应”,引领整个行业向更高阶迈进,比如长江云、津云等平台在疫情的信息共享与传达机制中都有较好表现;

另一方面,信息服务变得更为规范化、标准化。比如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许可了4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共计92个服务项。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将十多年来报纸和广电融合的路径探索归纳为4种:名义融合,实际分立;先合并后分;名义融合,实际主要在新闻领域融合;名义与实际均已基本融合。

尽管深度融合需要面临的阻碍远超前几种,需要打通的链路也更为广泛,但从6年前政策要求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最新的“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从表述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紧迫性,特别是体制机制改革和全媒体人才培养。

除了机构整合,如何推动相关制度更好地完善考量媒体融合决策者的真正智慧,媒体内部也需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绍兴市在全国地市一级较早地实施了“广电+报业”的媒体融合改革,在深入实践中,其中层岗位精简33%,内设机构精简49%。

无锡广电则将中心10个部门及其职能和人员重新整合,打破原有“平台即机构”的壁垒型设置,按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要求,设立了新的融合衔接型五大部门:策划统筹部(要闻组)、融媒编辑部(博报编辑部)、融媒采访部、融媒活动部、综合管理部,并重新制定了考核机制,改革后无锡广电的传播力明显上升。

SMG考核小组正积极考虑以KPI考核加OKR考核(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混合型考核体系替代原先单一的考核方式。

此外,融媒体工作室的实践2020年也日趋广泛,融合生产的效率也大大增强。2020年7月,在近年来积极打造厂牌概念的基础上,浙江卫视宣布创新成立以人文创制和品牌铸造为重点的首批3个工作室,还将围绕融合传播、模式迭代等方面孵化成立更多的工作室,探索形成“工作室+中台+后台”的运行机制。随着工作室制度的建立逐渐普及,未来其将进一步激活内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可见,制度层面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当下的媒体实践证明:收编再重组只是体制机制融合的第一步,需立足本土实际进一步明晰考核、激励、晋升等微观机制,才能让改革真正发挥出活力。

正如央视市场研究(CTR)执行董事、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徐立军所认为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不在于资金投入,而是要实事求是真改革,要有真改革的决心和真改革的举措。不能拿‘讲政治’做标签,做无谓的‘横向传球’,做没有阵地占领和用户拥趸的无用功。”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考量,融合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更高效地实现盈利,这其中就更需要媒体转变思路,创造经营增长点。2020年,国内媒体在强化盈利转型,放大传媒产业价值。在2020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优质的转型亮点。

如抓住疫情下直播带货的回流性机遇展开市场布局,“看苏州”客户端于今年4月中旬优化商城页面,先后引入68家商户入驻,并同步策划了“六一广电亲子种草节”大型互动带货直播活动。运营团队通过与苏州各大商圈亲子业态及全国连锁亲子品牌的合作,形成“生态平台建设+电商直播+流量转换”商业闭环。

成都广电建设了“成都广电全媒体电商直播基地”,开创大小屏融合电商直播模式。再比如政企服务,借助媒体价值为其提供品牌形象升级的可能,并从中获得共赢。

如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帮帮团》的《帮帮团V直播》就为企业实现大型活动项目的全媒体直播服务定制和执行,提供品牌全网传播和发布服务。

与此同时,深入探索MCN转型也是2020年各大媒体继续努力的方向。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组建了全国首家电视媒体成功转型的短视频MCN机构,通过在母婴、美妆、剧情、泛娱乐等内容赛道进行布局,建设落成红人IP孵化、短视频、电商直播的开放式制作基地。

到目前为止,2020年湖南娱乐总营收超过1亿元,呈现月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较去年同期增长43%;营收来源从单一到丰富,新媒体业务预计占比营收来源的70%。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宏观意见的出台,为媒体建立多元运营体系、强化内部造血能力提供了新的范式参考。只有在互联网的竞争中主动出击,拓宽自我的业务链条,强化服务属性,才能有机会于互联网中“逆风上扬”。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媒体已经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方面迈出步伐,探索符合自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央媒方面,央视网作为台属互联网企业,于2020年已经深度应用面向政府服务的“云数智”产品线、面向经济领域服务的“直播+”产品线、面向媒体行业服务的“智媒”产品线,构建“媒体+服务”新模式,致力于实现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双飞双强。

地方媒体方面,黑龙江广电就与多部门合作推出“我向书记省长说句话”网友建言征集平台,成为党和政府通过“网上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模式。

苏州广电“看苏州”定位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区域生态级新媒体平台,与相关部门合作相继推出“云上文联”网上文艺宣传阵地、2020年江南花卉艺术展览会等。可见,与政务服务商务的深层次连接,正在成为当下媒体思考转型时着重考虑的路径。

早在媒体融合实施初期,就有学业界专家提出商业模式是融合道路的最大阻碍。从当下实践的演进来看,媒体已经从思维进化中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更缜密的选择,盘活内部优势和外部资源,持续探索阻碍融合进程的根本障碍;通过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化,配合外界的协同连接,共同开拓出未来媒体融合的可期路径。

总体来看,2020年的媒体融合又是快速推进的一年。但即便如此,各地融合改革进度和发展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

对于融合取得的成绩,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看待传播声量的短期得失;对于依旧存在的问题,媒体业需要不断摸索快速迭代互联网的传播语境,并不断在问题中爬坡过坎,优化解决策略。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激活媒体自身的想象空间。只有打开脑洞,不断勇于尝试新物种,才能赢得融合业态的未来。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