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五大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0-11-30 18:02信息来源:广电业内 浏览次数:

近些年来,国内传统媒体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这些措施总体来看主要有:在渠道建设上,自主平台的打造与“借船出海”两翼齐飞,融媒体格局逐渐形成;在表现形式上,图文音视频、短视频、直播、条漫等一起登场,媒体形态实现了全态化;在功能延伸上,从引导功能向“引导+服务”双功能驱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并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体制机制改革与人才队伍培养上,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彻底重构适合互联网技术的采编流程、构建更有激励效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精干高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有效激活媒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多元化盈利模式上,通过产业园区、投资、直播电商等多元化拓展获取更多的利润,为媒体融合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本文在分析归纳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融合新措施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01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与“借船出海”

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打造强大的现代传播能力,核心是重建用户连接,途径则是打造自主可控的主流媒体平台与借助互联网媒体平台完成传播这两种模式。传统媒体通过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以及“借船出海”,初步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传播体系,彻底告别了之前的传统媒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媒体化发展。

(一)自主可控平台的打造

目前,在自主平台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中央级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出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央视影音、央视频、新华社发布等平台型客户端。而在地方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出现了澎湃新闻、芒果TV、浙江新闻、“南方+”、封面新闻、新京报、长江云、齐鲁壹点等平台型客户端,这些平台的下载量、日活量、运营能力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自主可控平台又可以分为集全单位之力打造的平台与单个媒体打造的平台两类,其中,新华社发布、芒果TV、浙江新闻、“南方+”是集全单位之力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而人民日报、央视频、封面新闻、齐鲁壹点等则是单个媒体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

第一,自主可控平台生态化难度极大。虽然传统媒体自主可控平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远远落后于大的互联网平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充分发挥UGC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平台化的核心是要打造用户规模巨大、活跃度高、多元治理、参与共赢的生态系统,而要打造出生态系统需要充分发挥多元参与主体尤其是UGC、PGC、PUGC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内容监管能力的滞后导致难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系统的构建;二是缺乏充足的运营资金和运营能力。生态系统的打造,需要巨额资金和人数众多的高素质运营人员,商业化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多轮融资获得巨额资金且以高薪招聘到高素质的互联网运营人才,能够真正打造出规模巨大的生态系统。而传统媒体由于在引入民营资本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限制,导致其难以为平台打造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上编制、薪酬总额、薪酬水平等的限制,难以从市场上招聘到真正优秀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和互联网运营人才。三是技术实力相对弱,导致内容风控弱,从而导致难以引进数量众多的自媒体内容。由于互联网平台内容数量超多且音频、视频等内容占比多,需要打造技术足够先进、审核能力足够强的内容审核中台才能有效解决内容风险问题,年需要资金动辄数十亿元,而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第二,集全单位之力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对于全单位旗下子媒体众多尤其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传媒集团和中央级媒体来说,应该集全单位之力来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而集全单位之力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的网络价值最大,而且能够打破各子媒体的部门利益,实现用户和数据的互联互通。二是可以更为彻底地按照互联网规律重构采编流程。当下,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是虽然引进了先进技术但是旧有的采编流程没有重构,而通过搭建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则可以更好地打破不同子媒体之间的藩篱,更好地进行采编流程重构和优化。难点在于:一是需要懂互联网、有魄力、有能力的“一把手”强力推进,否则很难破除部门利益之间的纷争,不可能集全单位之力打造统一的自主可控平台;二是在强势的“一把手”引领下实现全员观念转变,真正按照互联网技术的要求重构采编等流程;三是处理好主平台与各子媒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主平台与各子媒体之间的激励相容,以充分发挥主平台与各子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然,在实践中,有时候恰恰因为缺乏强势有能力的“一把手”,从而导致一个单位内部出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而难以全力打造真正的大平台。

第三,子媒体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例如澎湃、封面新闻等子媒体打造的自主可控平台,其优势主要有:一是船小好调头,更容易打造平台。由于不需要协调全单位资源,只要子媒体的“一把手”有能力和魄力就可以去打造自主可控平台;二是子媒体更容易统一思想、利益更容易调整;三是从子媒体层面引进战略投资者比从集团层面更容易实现,例如澎湃和封面都引入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当然,其劣势也很明显:一是子媒体能够调用的资源相对少,很难调用自身之外的集团资源,自然也影响了其发展前景,导致天花板不够高;二是很难打通集团不同子媒体之间的用户、数据等资源,很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二)“借船出海”

在互联网1994年正式进入我国以来,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互联网的迭代,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不断演进,互联网渠道已经成为信息分发的主导渠道和核心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基本上都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自身的内容,即通过“借船出海”来构建现代传播能力。

第一,全渠道传播成为“借船出海”的主要形式。传统媒体为了更好地分发和传播内容,纷纷采取全渠道传播的方式,不仅进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而且还进入“B站”等平台。尤其是在话语体系方面,一方面采取更为接地气的互联网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互联网平台的特点而调适自身内容。

第二,进一步扩大“借船出海”的范围。传统媒体除了自身借助互联网平台“借船出海”之外,还纷纷组建行业系统或区域系统的政务号矩阵群来扩大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影响力,既获得了互联网平台的更多加持和激励,也更能获得行业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三,传播效果好,但难以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借船出海”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传统媒体内容的分发能力和传播能力,助力传统媒体的爆款新闻获得亿级甚至十亿级阅读量,传统媒体也能获得一定的版权费和广告分成。但是由于用户都是互联网平台的,传统媒体并不能建立起用户个人数据模型,自然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无从谈起。

02媒体形态的全态化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不断迭代进化,媒体形态更为多样化、丰富化,图文、视频、音频、数据新闻、短视频、条漫、直播、互动视频等媒体形式不断推陈出新。

第一,基本实现了全态化的融合。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性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在进行深度融合时,基本上都采用了所有的媒体形态,即实现了全态化融合。传统媒体的全态化融合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实效,一方面是出现了多态化乃至全态化的爆款新闻,综合传播量过亿的新闻比比皆是;另一方面,通过全态化的展现方式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第二,在创新性、主动性、贴近性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创新性的媒体形态多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民营公司首创和率先推出的,而传统媒体首创和率先推出的东西则较少;二是多数传统媒体的迭代速度较慢,积极应用新媒介形态的主动性不够,不愿意在新媒体形态一出现时就积极“试错”,而经常等新媒体形态相对成熟时才介入,导致丧失了新媒体形态出现的红利期,所以获益相对较小;三是传统媒体仍然秉持“精英传播”意识,而新媒体形态由于面向的群体更多、用户数量更大、用户类型更为丰富,更需要贴近性的操作方式。虽然很多党报新媒体通过改变话语体系,在贴近性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相比于互联网整体用户需求而言其贴近性做得依然不够。

03媒介功能向“三智化”深度延伸

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本目标是打造现代传播能力。在传统媒体发行、广告和相关收入断崖式下滑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借鉴互联网媒体生态化运营的经验,通过生态化运营来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功能从之前的舆论引导向“智媒体+智慧政务+智慧城市运营”——“三智化”生态系统深度延伸,通过生态化运营来重建用户连接,进而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一)智媒体功能

从实践来看,字节跳动、快手等新兴互联网平台整体上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底的,虽然从本质上讲,字节跳动和快手等平台不是媒体,但是其作为内容智能化分发平台,不仅整体智能化水平领先于其他互联网平台,而且新闻信息分发的智能化水平处于国内外前列。国内的传统媒体逐步意识到智媒体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性,开始布局和探索智媒体。在传统媒体深化融合的实践中,封面新闻在国内业界实践中最早举起向智媒体转型的大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布局,智媒体初具雏形。封面新闻向智媒体转型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高度重视技术,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公司,用市场化的薪酬标准招聘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实现技术和内容双驱动;二是以封面新闻为主体实现了彻底的深度融合,从采编流程、人员、组织结构、机制、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融合;三是采取生态化运作方式,引进各类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努力突破媒体边界实现“破圈”;四是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一方面引进国有战略投资者,为做强做大平台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尝试以科技公司为主体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效机制来激发骨干员工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截止到2020年8月份,封面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过3710万,日活208万,月活598万,整个传播矩阵用户数达上亿,2019年收入超过1.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8%。此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传统媒体都把打造智媒体当作深度融合的目标,并在人工智能编辑部等方面打造了一些新产品,逐步向智媒体迈进。但是从整体来说,虽然有封面新闻、天目云、澎湃、“南方+”、央视频等智能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互联网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的智媒体水平整体上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的水平和能力与字节跳动、快手等领先的智能化平台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智媒体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信息的智能精准分发,进而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沉淀大量的用户,从而打造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其核心则是基于巨量大数据基础上的精准算法推荐,信息分发效率很高,其目的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信息需求,进而实现高商业价值的变现。传统媒体的智媒体打造,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整体技术实力薄弱。传统媒体缺乏整建制的技术队伍,技术能力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的了解不够、难以有效落地。二是缺乏大数据资源,导致难以研发出高质量的算法。虽然传统媒体沉淀了大量的内容资源并且也进行了电子化,但是绝大多数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数据化,数据化是指对电子化内容进行颗粒度很细的标签化。由于高质量的算法高度依赖于数量巨大的高质量的大数据资源,这导致缺乏大数据资源的传统媒体难以研发出高质量的算法。算法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和专有技术,互联网平台企业一般不愿意与传统媒体分享。即使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传统媒体分享了初始算法,但是由于传统媒体后续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源,算法推荐的质量也难以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三是迭代能力弱。智能互联网由于与用户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可以根据用户的及时反馈快速迭代,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提升用户体验。而传统媒体打造的智媒体因为缺乏迭代理念和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快速迭代,从而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四是缺乏有效的用户沉淀平台。智媒体主要由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用户沉淀平台三大平台构成,传统媒体的智媒体构建主要聚焦在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少数也构建了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而绝大多数没有涉及用户沉淀平台的打造,导致难以沉淀足够数量的用户。五是用户数量少,难以打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虽然传统媒体打造的智媒体也沉淀了一定数量的用户,但是由于尚未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单纯依靠自身现有的内容生产资源难以沉淀足够的用户,更难以像沉淀了数以亿计日活用户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样,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二)数据智库化功能

传统媒体紧紧抓住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智库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通过搭建数据化智库来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一,南方都市报等积极拓展数据智库工作。数据智库的本质是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为政府和企业等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目前,南方都市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封面新闻、澎湃新闻、齐鲁晚报等都在数据智库建设上进行了不错的布局和尝试。南方都市报的数据化智库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以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为基础。南方都市报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组建了专门的大数据技术队伍并组建大数据资源库;二是通过组织重构,大幅度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市场化服务能力;三是打造了众多治理类产品,帮助政府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助力企业营销传播。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南方都市报2019年新媒体、新业务收入近两亿元,占总收入的一半,其中数据化智库在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除了南方都市报,南方财经全媒体、封面新闻、澎湃新闻、齐鲁晚报等不仅在经营收入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收入占比快速得到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数据化智库转型不仅为媒体经营贡献了真金白银,还为当地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重大力量。

第二,数据化智库的缺点在于天花板不够高。数据化智库转型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大数据资源和能力不够。虽然传统媒体的数据化智库的大数据资源积累较多且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与互联网平台企业或者传统媒体打造的智媒体平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二是数据化智库目前打造的产品多是定制化产品,尚未打造出面向C端或者大规模B端客户的通用性产品,导致发展的潜力受限。

(三)智慧政务功能

在互联网时代,各级党务政务工作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智慧政务则是有效合理的方式,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紧紧抓住智慧政务的机会和风口。

第一,传统媒体在智慧政务方面的布局和尝试。一是代运营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的“两微一端”等政务号。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帮助各地政府代运营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上的政务号,而有的县市级媒体则承担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几乎所有部门政务号的代运营,如瑞安日报社。二是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组织和协调整个行业或区域的政务号入驻。如中国交通报社组织和协调交通系统的政务号入驻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交通领域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宣传传播的有效协同。三是传统媒体在自有的移动客户端上开设了政务号板块,大量引进各级政府部门入驻,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媒体在党政领域的优势。例如,“南方+”新闻客户端的南方号平台拥有6500家入驻机构和1.5万名新媒体运营人员,已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政务新媒体聚合平台。2019年,“南方+”实际收入2.11亿元,2020年目标收入2.6亿元。四是深度参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智慧政务。从用户需求来说,各类政务服务的刚需度超过新闻服务,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务号的粉丝量超过媒体号的核心原因,更是不少地方媒体旗下的新闻客户端下载用户量尤其是活跃用户量很低的根本原因,而拓展到刚需度更高的政务服务领域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该难题。目前,在智慧政务方面做得较好的是苏州广电总台旗下的无线苏州,致力于建设“融媒资讯整合宣传平台”“政府公共信息查询平台”“市民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与“城市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南方+”也大力参与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主要通过南方网参与底层建设的方式参与。

第二,智慧政务是传统媒体深化融合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传统媒体身负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任,而智慧政务就是服务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最新形式。智慧政务不仅是传统媒体深化融合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而且是决定着传统媒体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政务服务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更是传统媒体长期以来收入的重要来源,传统媒体如果能通过自身的智慧化转型为当地党委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智慧政务,则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在优势领域的领先优势,夯实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石,否则就会丧失自身的根据地和重要收入来源。

第三,智慧政务亟需进一步深化。虽然传统媒体现有的智慧政务服务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离与智慧政务完全对接还有很大的距离。一般来说,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当地大数据局或者信息办的指导下推出了当地的政务服务客户端,由于政务服务具有很高的刚需性,政务服务客户端的下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激增,用户月活量和日活量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因为刚需度不够,导致用户月活量和日活量远远不及当地的政务服务客户端。

(四)智慧城市运营功能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正方兴未艾。杭州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包括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日均数据可达8000万条以上。目前,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正在积极进入智慧城市建设,例如,东莞数字政府的预算金额超过27亿元,由华为公司中标承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于陷入经营困境的传统媒体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是打造治国理政新平台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传统媒体深化融合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当地治国理政新平台,智媒体、智慧政务是治国理政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覆盖范围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而这需要深度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来弥补,尤其要真正去积累和沉淀多元化的大数据就更需要参与智慧城市运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在经历多年断崖式下滑之后,已经陷入生存困境。相比之前,传统媒体的覆盖范围和业务空间都大大萎缩,而单纯依靠智媒体和智慧政务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经营收入和业务空间受限的困境,但进入智慧城市运营则能够从根本上扩展传统媒体的运营范围和核心能力。目前,在智慧城市运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一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参与了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二是苏州广电积极参与苏州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三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入股河南省政府管理的省级大数据运营公司正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资2.1亿元持股21%,为第三大股东;四是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致力于打造智慧广电。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华数传媒和贵广网络。

第二,传统媒体缺乏布局智慧城市运营的尝试和勇气。一是只有极少数传统媒体去尝试布局智慧城市运营。目前,虽然有苏州广电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长兴传媒集团等主动布局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但是所占比例极低。二是不少传统媒体认为进军智慧城市不是正业,认为媒体应该主要做好宣传和传播的事情,而跳出新闻和传播的业务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务正业,不应该去涉及。毫无疑问,在生态化运营已经成为传媒运营的必然之路的当下,这种观念无疑是极为保守和落后的。三是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存在畏难情绪。虽然大部分传统媒体认为应该“跳出传媒看传媒”,积极布局智慧城市运营,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基本上由当地的大数据局和信息办负责,当地的大数据局和信息办是强势部门,而传统媒体去参与的优势很小,严重影响了传统媒体参与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历经近些年的低落期,传统媒体的畏难情绪高涨,而不愿意去尝试智慧城市运营这一潜力无限但难度极高的新兴业务。

04体制机制改革与全媒体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推进媒体融合的深化,传统媒体通过各种体制机制改革尝试和构建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结构更合理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为媒体融合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体现在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股权激励探索试点、内部组织架构改革和采编流程再造等。

第一,部分传媒集团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虽然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和传媒集团,此后不少传媒集团也成立了集团公司并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治理架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很多传媒集团的集团公司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控之有序、分之有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能更有效率地实现科学的集团化管控,部分传媒集团开始尝试集团公司改革。2019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根据自身改革需要,启动成立集团公司的改革工作,并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2020年,该项改革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第二,人民网等积极推进股权试点。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业存在着“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的问题,导致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亟需建立起有效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2016年东方明珠新媒体进行股权激励计划,2020年人民网也开始进行股权激励试点。二者股权激励的特点如下:一是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数量占比很低;二是激励人员较多;三是有着很强的业绩对赌协议;四是需要现金购买股票且价格相对不低。人民网和东方明珠新媒体的股权激励虽然方向正确但整体来说激励力度不够,其原因有:一是股权激励为增量持股激励;二是“福利性”奖励属性更多,激励效果并不显著;三是程序较为复杂。正是由于国有传媒上市公司的增量持股激励程序复杂、耗时长且激励效果不明显,所以迄今为止只有东方明珠新媒体和人民网进行了探索,而绝大多数国有传媒上市公司的意愿并不强。

第三,进行工作室、阿米巴、项目制等组织改革。在传统媒体既有业务坍塌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新业务,而有效的方式则是用小组织结构来更为有效地应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目前,传统媒体在组织结构探索时,常常采取工作室、阿米巴、项目制等组织变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

在“四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人才队伍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媒体深化融合的需求,但在实践中,传统媒体的优秀人才在大量流失,这都给传统媒体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

第一,传统媒体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优秀人才的流失率太高。随着传统媒体薪酬水平的长期停滞甚至下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导致传统媒体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则传统媒体人才相对较多,新媒体人才较少;二则传统采编人才相对较多,而技术、运营、管理等人才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更少;三则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队伍素质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

第二,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进度较慢。一是员工观念转变较慢。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意识仍然没有成为传统媒体的主导理念;二是囿于编制、薪酬总额等制约,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优秀人才;三是囿于国有体制的制约,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严重,难以吸引到特别优秀的人才加盟;四是传统媒体业务的吸引力在大幅度减弱;五是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重视度和培养都不够。

05多元盈利模式的新探索

鉴于传统媒体传统业务收入的断崖式下滑,亟需拓展新业务来为传统媒体的生存和融合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探索是较好的路径。

(一)布局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空间大、增速快、净利润高,代表着未来和趋势,从本质上说,互联网媒体是媒体转型的方向,而互联网产业则是媒体产业布局和转型的方向。目前,在互联网产业布局较早的有浙报传媒集团、中文传媒等,其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数文化以31.9亿元收购了边锋、浩方两家游戏公司,总投资23.27亿元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项目,收购“ST罗顿”布局电子竞技产业;中文传媒以26亿元收购“智明星通”。

(二)投融资

媒体深化融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两条:一是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获取大量资金。目前,传统媒体已经有数十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上筹集了数量不菲的资金。其中,华数传媒引入阿里巴巴65.36亿元的战略投资,中国广电引入阿里巴巴、国家电网的各100亿元的战略投资是其中的突出案例;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界面等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为深度融合提供了较强的资金支持;二是通过战略投资来获取利润丰厚的投资收益。江苏凤凰出版、浙报传媒集团、上海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都成立了相应的基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而江苏凤凰出版获得的投资收益巨大。

(三)产业园区

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和影响力,积极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很好地实现了自身影响力的价值变现。在产业园区拓展上做得不错的主要有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瑞安日报社等。打造产业园区的核心是,基于当地的产业集团,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好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

(四)布局教育产业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教育产业有着巨大的前景和市场,媒体也纷纷利用自身的资源积极拓展教育产业,做得较好的有华媒控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华媒控股重点布局职业教育,收购了“中教未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布局大学教育,与河南大学合办了民生学院。

(五)布局MCN和直播电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电商很火,媒体也纷纷利用自身的能力布局MCN和直播电商。其中,MCN布局较早的有中广天择、湖南广电、浙江广电等;直播电商方面做得较好的有中央广电总台、浙江广电、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

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对于媒体的创新和新业务探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做得好也能为媒体转型提供资金来源。但是媒体囿于自身能力制约,多元化的探索也可能会变成“深坑”,比较可行的路径则是加强与专业团队的合作,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

分享到
[全文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